昂科旗销量竟是飞度5倍?一款被价格“耽误”的好车,给我们上了怎样一课

当我发现早已停产的别克昂科旗,月销量竟是本田飞度的五倍时,我愣住了——这款2019年上市、2021年后就悄无声息的SUV,为何至今仍有人买单?深入聊完才发现:它的底盘厚重扎实,过坑柔韧高级,隔音出色,开过的人多数满意。可起步近30万的定价,让它在汉兰达、途昂的围攻下难以突围。更致命的是,通用C1平台下的“三兄弟”——昂科旗、开拓者、XT6长相太像,内部打架,消费者一眼看穿这是“换壳游戏”。如今昂科威Plus降价至16.99万后销量起飞,锐界L月销仍稳在3000台,证明市场仍在,只是昂科旗的价格没踩准节奏。它像一杯“凉透的好茶”,底子不差,却输在了定价策略与品牌内耗。这不禁让人反思:好车≠好卖,产品力只是入场券,能否赢市场,还得看价格、时机与战略的精准配合。

主持人:我们这一期要深入探讨的,是别克昂科旗这款车,我本来是想查飞度的销量,结果一不小心发现了昂科旗居然还有销量,而且还是飞度的五倍,这真让我愣了一下。

嘉宾:你刚说飞度只卖了三台,昂科旗居然是它的五倍?说实话,对于一款已经停产的车型来说,这库存消化得还挺顽强的,对吧?

主持人:是啊,我第一反应就是,这车不是早就没声儿了吗?怎么还有动静?所以我就想,咱今天不如就聊聊这款‘冷门选手’——昂科旗,你觉得怎么样?

嘉宾:没问题,这车其实挺有意思的,它2019年末才国产上市,非常年轻,2021年改款之后就没再更新,生命周期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但确实走完了。

主持人:等等,你刚说2019年末上市,2021年改款后就没动静了,那它中间卖得咋样?我印象中它好像也不是一开始就没人理的车。

嘉宾:没错,它的历史月销量曾经稳定在两千到三千台,这在当时中大型SUV里算是个还不错的开局了,至少说明有人买账。但到了2024年,销量就断崖式下滑,最后默默停产了。

主持人:两千到三千台,听起来确实不算差,那为啥后来就撑不住了?是因为车本身不行吗?还是市场变了?

嘉宾:说实话,真开过这车的人,大部分都还挺满意。所以我觉得吧,问题可能不在产品力本身,而是在价格和定位上。

主持人:你这么一说我就更困惑了,车还行,销量也起过,怎么就突然不行了?是不是咱们先从最直观的——价格说起?

嘉宾:对,价格是个大坎。就拿22款来说,指导价是二十九点九九万到三十五点九九万,听着就有点高,对吧?

主持人:二十九点九九起步,那不就快三十万了?这价格确实不低,毕竟同级别的汉兰达、途昂都在那儿摆着。

嘉宾:而且就算终端有五六万的优惠,落地价还是奔着三十万去了。你想想,花这个钱,买个汉兰达能加价提车,买个途昂配置更丰富,消费者自然会比来比去。

主持人:所以就是那句话——你不降价,我不买账,对吧?哪怕车本身不错,价格没踩准,市场就不认。

嘉宾:没错,就是这个逻辑。而且你看,现在开拓者最近一个月卖了零台,XT6也就一百四十七台,整个C1平台的兄弟车型都表现疲软,说明问题可能不只是昂科旗自己。

主持人:等等,你刚说C1平台,还提到开拓者、XT6,这仨车是不是共享底子?是不是就像你说的,通用想用三款车打三个价位段?

嘉宾:你理解得很准。它们都是基于C1平台打造的,轴距都是两千八百六十三毫米,发动机、底盘结构也都一样,说白了就是换壳子、换标、内饰用料稍微砍一砍。

主持人:那不就是田忌赛马嘛,用不同品牌打不同价位?通用的意图我能懂,但结果好像没成?

嘉宾:意图是好的,想覆盖二十万到四十万这个区间,但问题是,消费者一眼就看穿了,你这不就是‘更亲民版本的XT6’嘛,品牌溢价没拉开,内部还自己打架。

主持人:我懂了,就像你家有三个兄弟,长得太像,穿得差不多,别人分不清谁是谁,最后谁都不买账。

嘉宾:哈哈,你这个比喻太到位了!而且更关键的是,外部竞争太激烈。你看福特锐界L,现在月销还能到三千台,说明这个细分市场其实有需求。

主持人:对啊,需求在,但昂科旗没接住。那问题来了,抛开价格,这车开起来到底怎么样?是不是真像你说的,开过的人还挺满意?

嘉宾:是,它的底盘结构很扎实,前麦弗逊、后五连杆,还有全框式副车架,用了很多液压衬套和柔性连接件,整个底盘调得很有美式味道。

主持人:美式味道?你能不能说得再白一点,我开的是小轿车,不太懂这种大车的感觉。

嘉宾:简单讲,就是那种厚重感,带点韧劲。你过个坑,它不是硬邦邦地弹一下,而是柔柔地吞掉,车厢里听到的声音也是沉闷的、高级的,不像有些车‘哐当’一下吓你一跳。

主持人:哦!我懂了,就是那种‘船感’?我之前开我姐的旧汉兰达就有这感觉,但你说昂科旗更明显?

嘉宾:对,但它这个‘开船感’是刻意调出来的,偏舒适,过连续起伏路面时车身起伏会多一点,不如途昂那种德系车干脆。但日常城市驾驶,滤震是真的舒服。

主持人:那操控呢?这么大个车,转弯是不是特别笨?

嘉宾:指向性确实模糊,路感也不清晰,但侧倾控制得比你想象的好,整车很稳,不会让你觉得要翻了。日常开轻松,高速也压得住,就是别指望它灵活。

主持人:动力呢?两吨多重,2.0T够用吗?

嘉宾:最大马力二百三十七匹,推动这台超过两吨的车,起步有点慵懒,但中段加速平顺有劲,不拖沓。高速巡航油耗挺省,市区红绿灯多的话,十个油往上跑。

主持人:十个油以上?那油箱八十二升,加一次油确实肉疼,尤其是现在油价这么高。

嘉宾:是啊,大油箱是优点也是负担,跑长途省心,但每次加油都感觉钱包在滴血,对吧?

主持人:哈哈,太真实了。那你说,这车产品力其实不差,底盘厚道、隔音好、舒适性强,为啥最后还是被市场淘汰了?

嘉宾:核心问题还是定价。如果它能像现在的昂科威Plus那样,把价格干到十六点九九万,或者昂科旗自己降到十九点九九、十八点九九,可能完全是另一个局面。

主持人:你这么一说,我突然想到,昂科威Plus降价后销量直接起飞,锐界L现在也能月销三千,说明这个价位段是有市场的。

嘉宾:对,所以昂科旗不是生不逢时,而是价格没踩准点。它像是一个‘遗憾之作’,底子不差,但战略上没打好组合拳。

主持人:我有点感慨了,一款车明明开起来不错,口碑也还行,最后却因为价格和定位问题被放弃,挺可惜的。

嘉宾:是啊,有时候市场就是这样,产品力只是入场券,能不能赢,还得看定价、节奏、品牌认知,甚至一点点运气。

主持人:那回过头看,昂科旗给我们留下的最大启示是什么?是不是说,好车也得会卖?

嘉宾:我觉得可以总结三点:第一,它的底盘和隔音确实有优势,产品力被低估了;第二,价格和市场竞争是致命伤;第三,多品牌战略如果区分度不够,反而会互相拖累。

主持人:所以它更像一个提醒:车做得好,还得卖得巧。好饭不怕晚,但怕价高,对吧?

嘉宾:哈哈,你这句总结太到位了!而且你看,现在还有库存车在卖,月销量居然是飞度的五倍,说明还是有人在捡漏,认可它的价值。

主持人:从我偶然发现昂科旗还有销量,到聊完它的整个故事,真的挺感慨的。一款车的命运,有时候真不是它自己能决定的。

嘉宾:是啊,每款车背后都有它的市场逻辑和产品故事,昂科旗这个案例,特别能说明产品力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微妙关系。

主持人:所以最后我想说,本期节目中最发人深省的一个观点是:昂科旗是一款产品力被低估的车,它的失败不在于车本身,而在于价格与市场的错位。这个提醒,不仅对车企有意义,对我们消费者选车也有启发。好了,今天关于这款冷门车的故事就聊到这里,感谢收听,咱们下期再见。

昂科旗销量竟是飞度5倍?一款被价格“耽误”的好车,给我们上了怎样一课-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