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这个消息真让我觉得有点熟悉。最近春节期间,我陪朋友去看车,销售那小哥说:今年优惠出来比去年多,促销力度不比之前差了。我当时心里就想,这不就是类似的套路么——国补、厂家补贴、云闪付红包,基本上,这轮促销不也就是搞个叠加,变相降价罢了。
我在看看这次漯河的活动,感觉背后逻辑其实挺简单的——政府、银行、车企三方合作,目的就是引导交通消费,特别是换新。从行业角度看,有点像用活财政的钱。你看补贴资金250万,按照单车3000到5000元的红包,估算可以激励的购车数在50到80辆之间(体感估算,样本少,不要太在意这个数字的准确性)。这个数字不多,但关键是借用免费红包的感官,让消费者觉得划算。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日常经销商讲:其实促销的核心,还是降低‘用车门槛’。比如补贴、加油优惠、贷款贴息。你说——相比纯拼价格,叠加这些金融和服务的钱,是不是更软性更易被接受?我曾经问过一个朋友:你会为了多200块红包就冲一出吗?他皱皱眉:如果我正打算买车,这确实刺激了点,但如果只是瞎凑热闹,反正用不上。但你知道,那红包一发,买家就愿意花时间到门店转转。
而这个政策,实际上是在多线作战——补贴、金融、油站优惠,三线夹击,试图扫除消费者心理的最后一句犹豫。这让我想到,在供应链上,厂家就是在不断调节车辆的加价空间。你想想,同样一款新车,产自不同厂址,原材料成本差别几乎可以忽略,但出厂价会有个范围。厂家就像一个拼盘,价格在那个区间弹性调节,一次促销其实就是在这个弹性范围内挤压,增加成交几率。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是不是很多人认知里,厂家就是在赚差——其实未必。工厂的主要盈利点,还是在量。在这次促销里,厂家补贴,反倒是把部分利润拿出来赠予消费者,把实际利润压得更紧。你想——他们还能冲哪个价格?这价格弹性还是真的那么大?还是说,是渠道商间的博弈,把优惠转嫁给消费者,把库存清掉?这点我还没细想透。
不过我较为确信,促销的数字实际上跟经销商的库存息息相关。一般来说,车商每月的库存目标还能在2-3辆波动,促销期遇到堵点,就是他们要的解药。去年我跟一线销售聊过,他们常说:你看,活跃消费者,排除库存,就靠点滴利诱。这和经销商的目标基本一致。你知道,汽车虽然不是日用品,但门槛降低,换来的成交数量明显增加、库存释放快——你说,这是不是良性循环?
再举个比喻:就像餐厅里,免费送点小菜可能没人会点大餐,但为了刺激点单量,老板偏偏会把菜边角料变成赠品。这其实也是个补贴策略。买家看到免费加油券红包,脑袋一热,很可能就会在这种微优惠推动下决定买车。
我还想问——你觉得消费者其实在意的是优惠本身,还是那种你站在哪边的感觉?优惠太集中在新车补贴上,还是更看重用车便利,比如油站的折扣和贷款的贴息?我猜——可能很多人还是把钱看得比服务更关心。毕竟,优惠到一定极限,实际用起来才是真正关心的。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很多行业的促销,本质都在试图锁住用户。就像我之前在修车店偶遇同事,他说:其实最快的促销,就是让买家觉得买这车,像了一笔投资。我当时没细想,但觉得这句话挺有意思——买车,不还是投入吗?促销的关键只不过是让这笔投入看得值。
那,贷款贴息其实也有点这个味道。优惠看起来太硬,消费者容易觉得制作业在忽悠我,但贴息让借的钱变少了,就像帮你把买车的心理账变便宜了一样?我估算一下,百公里油耗12升(估算,样本少情况不提),用个10-15块钱油钱就可以跑完。用个简易算,差不多一年跑1万公里,油钱就得1200到1800元,优惠券、红包的性价比还真挺不错。
这让我觉得,促销策略虽然看似零散——补贴、油站优惠、贷款贴息、红包叠加,但其实都是在钱的象征意义上做文章。是不是很多人,买车其实是在意义感上买?感觉我这次赚了,其实心里就舒服了。
啊,差不多又跑题了。说到这我突然有个问题:你觉得,调动一个普通人对新车的期待感,比起优惠多层次、多渠道,哪个更重要?我自己倾向于,感官映像比想象更能触动人心——可能一辆车静静停在那,突然间那一只隐形的手——是优惠券的颜色、油站优惠的牌子、还有那个窗口的小灯,都能激发买主的体验感。毕竟,看得见的东西才容易信任。
(这段先按下不表)从研发角度看,我觉得,车企其实也是在调校他们的成本结构。就像做菜,调味料用得巧一点,味道一样,却用料少了。新车的Cost-in,可能用料和工艺都做了优化,但价格压得更紧。于是促销就变成了补充调味剂,让整体味道更鲜美。这里也存在个问题——是不是有时候,简单粗暴地降价反而把价格标签界定得太明确了?这样的话,回头看,车的价值感是否会被压低?
让我试着总结个思路:促销就像是在操控多重感官,从直观的红包到油站的优惠,再到贷款的贴息,目的在于制造一种我这次买得真值的感觉。它实际上借助的,是心理账单的平衡。
(这段先按下不表)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普通消费者自己是不是真的会算那个补贴的总价值?我觉得大部分人,只在意眼前的实惠,像我那个朋友,他只看红包,其他的都没考虑。而且,这也让我疑惑——究竟谁在真正受益?车企?经销商?政策?还是消费者自己只不过被塞了个优惠礼包就觉得划得来?也许,到谁都笑着走出去吧。
这时,我忽然意识到,促销的真相也许远比表面复杂,背后隐藏着一场关于我们是谁,为谁服务的博弈。一辆车的售价,或许就是这场游戏的卡点——谈判、库存、心理,都在不断折腾。
你会不会觉得,因为这样那样的优惠,车的价值感其实变得模糊了?或者正好相反——这个折扣反而让人觉得,这车有点便宜货的感觉,并不漂亮?我自己还在琢磨,可能还真得多观察,待我身边的人到底怎么选。
这一波促销会不会也在无声中给人一种:只要心动,就可以轻松摆脱价格的牢笼?
——
这天公园里,看到一个骑电动车的小孩背着书包,问爸爸:爸爸,买车的钱,到底用在哪里了?问得我也愣了一下。
这个问题,难道不正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疑问——我到底买的值不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