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2024年4月山西运城那起令人心痛的事故吗? 一辆问界M7 Plus在高速上追尾后起火,碰撞导致车辆电源线被瞬间切断,门把手控制器无法收到弹出信号,最终酿成惨剧。 这并非孤例,同年3月,安徽铜陵一辆小米SU7发生严重交通事故,司乘三人不幸身亡,舆论焦点再次聚集于事故后车门能否正常打开。 这些用生命换来的教训,终于让监管部门出手了。
2025年5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一纸公告,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直指隐藏式门把手存在的安全隐患。 这份文件犹如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全社会对汽车安全设计的广泛讨论。 究竟是为了炫酷而牺牲安全,还是真正实用的创新? 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汽车用户和从业者深思。
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初衷,车企们宣称是为了美观、科技感和降低风阻。 据统计,国内市场搭载隐藏式车门把手的新车占比已超60%,去年新上市的新能源车型中超过五成装配了这种设计。 某车企负责人甚至告诉记者,这种设计能让车辆提升5-10公里的续航里程。 但这些优点真的那么显著吗? 有研究机构对4种常见的门把手形式进行风阻测算,结果显示隐藏式设计比最常见的外拉式设计只能减少0.12%的空气阻力。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直播中直言不讳地指出,隐藏式门把手对风阻的改善“微乎其微”,反而增加重量和噪声。
与这些微乎其微的优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隐藏式门把手在安全方面暴露出的严重问题。 中保研碰撞测试数据显示,配备电子门把手的车型在侧面碰撞后,车门弹出成功率仅为67%,远低于机械门把手的98%。 在碰撞、起火等事故中,车辆断电会使电动式外门把手和车门内把手失效,极大增加了救援及逃生的阻碍。 2022年7月,在柳北高速广西贵港段,一辆雷克萨斯商务车发生车祸后车门锁死,3人被困车内,过路的大货车司机撬门救出2人,一人不幸身亡。 这些血淋淋的案例不禁让人质疑:为了那一点点风阻改善和所谓的科技感,值得用生命安全来交换吗?
除了重大事故中的安全隐患,隐藏式门把手在日常使用中也槽点满满。 在北方严寒地区,冬季门把手被冻住无法弹出的情况屡见不鲜。 哈尔滨某4S店数据显示,2024年冬季因门把手冻结引发的维修案例同比增长65%。 一位哈尔滨车主描述道:“特斯拉车主提着热水壶浇化冻住的把手已成固定仪式”。 南方梅雨季同样不省心,某新势力车型的触摸式把手在暴雨中集体失灵,车主不得不打着伞研究如何用APP远程开门。 超过40%的消费者在首次使用隐藏式车门把手时需用时30秒以上才能找到开启方式。 一位网约车司机王师傅无奈地表示:“很多乘客不知道怎么开隐藏式门把手,便使劲抠门缝,把我的车漆都刮花了。 后来我专门在门把手处贴了‘先按后拉’的提示”。
隐藏式门把手的操作逻辑混乱也令人头疼。 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不同品牌甚至同一品牌的不同车型,隐藏式门把手在弹出逻辑、触发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别。 有的需要长按钥匙3秒才能解锁,有的依赖于B柱触摸传感器,还有部分高端车型采用生物识别联动开启。 这种复杂的操作逻辑,往往让用户在紧急情况下手足无措。 车主李女士抱怨道:“有时候朋友坐我的车,站在车门外半天不知道怎么开门,我不得不下车帮忙示范,特别尴尬”。
更令人担忧的是,隐藏式门把手还存在夹手风险。 在广州某商场停车场,一位新能源车车主王先生告诉记者:“隐藏式门把手的自动收回功能存在夹手风险。 有一次,我孩子在车门附近玩耍,手刚碰到门把手,它就突然缩回去了,差点夹到孩子的手指,把我们吓得不轻”。 这些日常使用中的不便和安全风险,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隐藏式门把手的实际价值。
从经济角度考虑,隐藏式门把手的成本和维修费用也远高于传统门把手。 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朱绍鹏透露:“隐藏式门把手的成本约为传统车门把手的2~4倍”。 传统门把手是机械式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故障率低、维修方便;而隐藏式门把手增加了电机电控、弹出装置、传感器等,结构更加复杂、故障率高、安装维护复杂。 哈尔滨某4S店的数据显示,因门把手冻结引发的维修,单次成本高达传统汽车门把手维修的35倍。 这些增加的成本最终无疑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
面对这些安全隐患和用户体验问题,工信部提出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显得尤为及时和必要。 新标准要求从救援逃生角度强化汽车车门外把手在碰撞以及车辆起火等事故场景的安全逻辑,增加机械或者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要求,保证断电、碰撞等事故中车门系统能够开启。 新规强制要求配备独立机械解锁装置,例如某品牌汽车采用的红色拉索、某品牌汽车的荧光拉环等设计,需在车辆断电后承受至少200牛顿拉力,确保30秒内手动开启车门。 同时,碰撞后车辆备用电源需维持门锁供电至少3分钟,避免系统完全瘫痪。
标识统一也是新标准的重要要求。 针对应急装置隐蔽问题,新标准规定隐藏式/应急车门把手需使用ISO标准荧光橙色标识,尺寸不小于3厘米×5厘米,夜间可视距离达20米以上,并统一“逃生箭头”符号。 在结构强度方面,车门把手抗拉强度从150牛顿提升至300牛顿,并新增对车辆时速50公里时的动态碰撞测试。 电动车门把手还需配备压力传感器,遇阻力自动回弹,闭合速度限制在5毫米/秒以内,防止夹手事故。
业内专家表示,技术要求的制定对于提升汽车车门把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保证翻滚、坠落事故中,能够防止车门把手的误作用,从而降低乘员跌落风险;规范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应急式车门内把手易于识别的安全标志,保证标志可见性,从而降低乘员紧急情况下的逃生难度;保证车门把手的结构强度,防止事故发生后门锁操纵机构功能丧失。
汽车行业对此迅速作出了反应。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承认隐藏式门把手存在设计不足,透露正在研发“极端情况下更好开”的门把手,重点解决低温冰冻和电路故障等场景的可靠性问题。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则直白地评价隐藏式门把手“重量大、密封性差、噪声大,且都要用电来驱动,一旦缺电、车辆发生碰撞,车门把手就打不开”。 已有新车开始调整设计策略,东风风神5月中旬发布的L8车型采用了半隐藏式的车门把手;小米首款SUV车型YU7采用电动内翻门把手;5月27日上市的哈弗猛龙燃油版则采用机械式门把手。
深蓝汽车CEO邓承浩表示:“隐藏式门把手确实能降低能耗、改善空气动力学,这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积极变化。 当前行业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解决隐藏式门把手在极端情况下的安全隐患,而不是回到过去的设计理念”。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弘指出,隐藏式门把手已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一个身份象征,它能够让车辆的外观更加简洁,符合未来科技的审美趋势。
但胜利鸟战略咨询公司分析师陈庆庆提出了不同看法:“当下部分汽车设计并未将用户实用性放在首位,更多是汽车企业的‘炫技’之举,部分设计甚至对驾驶安全构成威胁”。 在他看来,这些存在问题的设计极有可能在隐藏式门把手之后,成为相关部门关注并整治的重点。
除了隐藏式门把手,汽车行业中控大屏语音操作、触屏换挡、电子后视镜等争议设计也暗藏隐患。 将空调调节、车窗升降等高频、强盲操作需求的物理按键一股脑集成进中控大屏,已导致用户体验显著降级。 触屏换挡的可靠性令人担忧,将换挡操作从机械档杆或旋钮转移到一块可能因低温、水渍或系统卡顿而失灵的光滑屏幕上,其操作精准性和可靠性大打折扣。 电子后视镜虽然宣称能减小风阻、拓宽视野、避免恶劣天气干扰,但用户实际体验却褒贬不一,有车主直言其失去了传统光学后视镜的景深感和立体感,判断后车距离只能依靠屏幕里物体的大小变化来“猜”。
工信部此次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的规范,不仅是对一个微小部件的技术修正,更是对汽车行业“安全至上”原则的重申,是对新能源汽车设计“重颜值轻安全”倾向的纠偏。 当科技美学与生命安全冲突时,冗余设计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攀升的今天,这场安全系统变革正在推动行业构建更可靠、更具韧性的出行生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