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到今天,两个朋友问到刚刚上市的奔驰CLA纯电。我也觉得这款车比较能打了。满车密布的小三叉,还是很多很多人的心头好。百年奔驰,百年不落伍的就是这个罗狗。整个视频让人出戏的就是渐变车牌。早说过,展车没必要追国家标准,黑或白的车牌,高级感会强很多。很多厂家脑子就那么轴轴的。
其实我一直觉得,别看奔驰标志那么自信,研发这块儿也有点中庸的意思。像CLA纯电,和BBA里边的A级、轿跑也差不多,平台部件其实差别不大。只不过对于纯电车,硬件比拼的其实不是面子,而是一线底气。比如电池包的布局,你得考虑好,怎么压缩空间,怎么保证散热,还得兼顾成本。有时候我在修理厂听师傅说:这个车电池真改来改去,废话不多说,就是研磨。我觉得这也反映了,从研发到量产,整个流程其实琢磨着怎么让供应链顺畅。
说起供应链,关乎一切。大家都知道,供应链就像是流水线,哪个环节卡住了,车型推出就得排队。去年我在调研一个合资SUV,原材料涨价后,供应链一度紧张,涨价成了必经之路。可循环问,厂家乐不快乐?厂商的利润空间也就那样。一款车的成本,研发和零配件占了大头,其他像工厂工费、物流、客户服务,都是配角。但你想,百公里油耗也就估算在8L以内,纯电的能耗更低,光能管理优化都有人琢磨。要是供应链断掉了,无论是电池还是电子元件,模型都得瘫痪。
说到这里,突然想到,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关于一个电池回收的项目。回收这个环节比想象中更关键。你想,回收技术成熟,成本降低,才是真正的绿色长远。今年也没细想过,所谓绿色,是不是也成了厂家的噱头之一?我觉得,未来电动车除了续航、价格,可能还要看这个——回收和二次利用。而且据我估算,一块汽车电池的回收价值大概在1000-2000元人民币左右(估算,没算过实际市场价格哈),不过这只是个数字,实际会受到电池质量、回收场地技术等影响。
我还觉得一个点很重要——渠道。你别问我为什么。就像我朋友去年买车,他选了一辆比自己想象中便宜的车,但等到交车那天,才发现:4S店的套路多的让人怀疑人生。看似买前优惠不少,实际上车到店,额外的尾款、保险、上牌,折腾半天,总算出炉。他笑我:原来套路就藏在这种细节里。渠道的存量和新车交付,都是考验厂商实力的点。车企要想扩大份额,只能深挖渠道粘性。谁能真正做到用心去。不然,像那天我在售后,遇见一辆刚买了不到半年,电池容量下降了一成多,车主愁眉苦脸。我心里想:新能源车,除了续航外,还得关注电池健康,尤其是在保值率这个方面。
对比一些同级别车,比如思域混动,或者威兰达混动,实际开起来,差别还真不大。而我更关心的,是那些用料。比如说,座椅或者内饰的用料,虽然看似普通,但真正开久了,体验就差很多。品牌其实是信任。你信任这个品牌的供应链、研发能力、以及对用户的关注度。很多厂家表面上高大上,内核里还是走量赚利润。但我觉得,真正难的是做到走心,尤其在汽车这个大件上。
我还记得我之前(没细想过)遇到一个方案 —— 如果汽车做得更像家用电器,或许它会少点套路。什么叫套路?就是那种看似优惠,实际上坑点多多的那种。我猜,像电动车,电池占了成本大头,厂商就得在电池供应和换代上拼死争夺。这就像手机制造,中高端供应链卡位战一样。
今天谈的这些点,都是碎片。但是我敢打赌,一条线会贯穿在整个产业里:那就是用户心理。这些年,用户变得越来越聪明。汽车的颜值再高,没有用假冒伪劣料,折腾几个月还是会心碎。就我身边朋友说:买车这个事,就是一场心理战。他们关注的,不只是价格,更在意买得放心。可能,我跟你们一样,更多时候还是被动接受厂商的套路,但总会想:下一次,我能不能更睿智一点。
至于这一套套路和底气,我觉得,车企真正要稳扎稳打,可能得在用料、渠道和研发上下功夫,而不是只靠宣传。你说,未来的车会变得更智能?还是更轻? 还是都要?这都得看谁能把握住消费者的这些心思。唉,反正汽车行业这块,还是人字当头。
(这段先按下不表)你觉得,短期内哪些细节能让你更放心地掏钱?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