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全运会交通管制一上来,就给我整个“惊喜”啊,手机上推送的通知跟雪花似的,刷得我眼花缭乱,你说这出门到底方便不方便?
昨天晚上刷手机,看到好多人还在讨论说,哎呀,这限行了,我车怎么办?我上班怎么办?我送孩子怎么办?这都是实实在在生活要面对的问题,不能一句“为了赛事”就给糊弄过去。我承认,办大事肯定要有牺牲,但牺牲谁的,怎么牺牲,这总得有个说法吧?
你看,官方说的“首次冲限行不罚”,这听起来是挺人性化的,算是给了大家一个缓冲期。但说实话,我早上出门,还真看到不少单号牌子的车在跑,这说明什么?说明很多人压根没注意到这个通知,或者意识到了但觉得“第一次应该没事”。这种“第一次不罚”的政策,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会不会反而让人觉得规则不那么重要了?
还有人问网约车是不是也不限行,我猜大概率是不限的吧,不然这城市运转得更得停摆。但话说回来,网约车要是全涌出来,那路上得堵成什么样?到时候堵车时间比限行本身带来的不便还要让人抓狂。我倒是看到有人在朋友圈里晒新买的电动自行车,底下评论清一色的“老广的唯一出路”。这话说得,有点心酸,但又觉得特别真实。
我昨天刷到一张图,是2019年某个体育协会发布的关于城市交通承载力的研究报告,里面分析了大型赛事期间,如果大规模限制私家车出行,对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压力有多大。报告里提到,如果公共交通不能有效疏导,就可能出现“局部瘫痪”。我当时就想,咱们是不是真的做好准备了?
这还没到比赛最激烈的时候呢,就已经这样了。等到赛事高峰期,人流、车流叠加,那场面,我都不敢想象。想想那些远道而来的运动员,他们可能也是第一次来这个城市,看到的是什么?是车辆有序地停在路边,大家悠闲地坐着公交地铁,还是堵在路上,焦躁不安?我们作为东道主,总不能给人家留下“出行困难户”的第一印象吧?
我记得去年有个类似的体育盛会,那时候也是搞了交通管制,但感觉不像这次这么…怎么说呢,这么“广谱”。这次感觉是直接把很多人的出行线路都给“一刀切”了。我在想,是不是可以有一些更精细化的管理方式?针对性地引导,或者提供一些更便捷的替代方案,而不是简单地“不让开”。
你看,昨天跟楼下大妈聊天,她跟我说,“哎呀,我孙子要去学游泳,这下好了,平时开车接送,现在得坐公交了,还得提前一个小时出门。” 听着就觉得,这背后有多少家庭的日常被这个规定打乱了。不是说不理解,是真的有点无奈。
我就是好奇,这种“第一次不罚”的通知,到底有多少人能真正接收到并理解其背后“为了支持赛事”的含义,而不是简单理解为“今天开一天没事”。如果大家都觉得第一次没关系,第二次呢?第三次呢?这规定就会变得越来越模糊。
现在就是这样,大家一边抱怨不方便,一边又好像没别的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去适应。我看到一些评论说,哎呀,以后都要买电动车了,或者干脆就在家办公。这虽然是句玩笑话,但也反映了一些现实。
你觉得这样的管制,真的能完全保证赛事的顺利进行,同时又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吗?
声明:个人观念点,结合其他网络信息写的,仅供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