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卖掉全球总部大楼:行业困境还是转型信号?
快报!别的行业都在提电动化,而日产呢,突然宣布要把全球总部那栋办公楼卖了。11月6日,这消息一出来,算得上是一击震撼。买家?来自中国的敏实集团和美国的KKR旗下的KJR Management。据说价格高达970亿日元,折算人民币大概45亿。房子卖了,钱还能解燃眉之急,日产这次真是掉个头,还是用钱砸出来的?
我翻了翻日产2024财年的财报,亏得惨,净亏损6709亿日元,折人民币大概334亿。这亏损怎么来的呢?销量不行,尤其是在中国,一降再降,同比减掉12.2%。这数据听着都心疼,毕竟中国市场曾经是它的重要阵地,现在却成了拖累。
但奇怪的是,有时候,亏损中反而能找到点商机。日产宣布启动Re:Nissan计划,希望裁员2万人、关掉7家工厂,目标是节约5000亿日元,试图扭转亏局。这动作其实挺厉害的,但我在想:这就完了吗?裁员、关厂节流,能救命么?卖总部这步棋也算及时——能换点现金,短时间缓一下财务压力。
销售收入中,计划2025财报还能添一笔739亿日元的特别利润。这个特别利润是因为卖楼带来的,虽然知道将来还会在大楼里办公20年,但这股变卖资产、短期见效的味道,让我有点担心:这真能解决根本问题?
我在想,要是没有电动化、智能化的突破,传统车企怎么破局?裁员,关厂,卖资产,听上去都是节流的办法,能不能开源点?这不,行业纷纷发力,特斯拉在电池和软件上下功夫、比亚迪在新能源和电池材料上深耕,传统车企还在等什么?或许是惧怕投入,或者还没摆脱以燃油为主的思维误区。
这次卖楼背后,似乎暗示着一个趋势:产业链的权力在悄悄转移。之前的话语权基本掌握在整车制造商手里,现在上游材料、电池、软件厂商的声音变大了。敏实集团是供应链的领军者之一,从配件到整体车身制造都在飞速发展。这个交易,看起来像是产业链的资本渗透,不是走传统的买卖车路线,而是打算成为产业格局的中枢。
我还记得,刚才翻了下笔记,敏实集团最近在海外布局的新闻挺多。这次买下总部,能为它的全球战略提供更大的平台。供应商直接参与资本,未来或许会借机在价格谈判上占点上风。这对于一些供应链上的小厂来说,也许未来可以借此打开一些空间。
但这一切还只是表象。日本汽车行业的危机和中国新能源的崛起,才是真正的暗流。在我看来,靠裁员和卖资产节流的策略,看似短暂缓解了压力,但长远来看,车企必须在技术创新上硬拼。而且,电动化并不是单纯换个动力系统那么简单,还牵扯到软件、智能化、充电基础设施、用户体验……这些都不是卖楼能解决的。
你说,这样的变动会带来什么?能不能带来新的行业格局?我一直在猜测:未来那些能掌控核心资源的人,会不会开始在这个大洗牌中赢得更多话语权?汽车业,正经历一个从制造到服务的转变,硬件段的优势逐渐被软硬结合、数据驱动的互联网思维取代。
哦,对了,顺便问一句,你对新能源车的崛起怎么看?我有个猜测,可能是我没事找事,但我觉得真正对行业影响深远的,不会仅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产业生态的重组。或许,某次你在充电站遇到的老板,或者路上看到的共享汽车,都在暗示着未来。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我还得说,汽车行业的变革,没人能看得清楚。就像我刚才翻了翻相册,看到一张老车的照片,心想着:未来会不会有某个关键节点,让现在的一切都变得浑然不同?这倒让我觉得,或许我们应多关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
又要问你:你觉得,面对这么多变革的暗流,传统制造商还能撑多久?或者,那个过渡期还能持续多久?我也许没有答案,但我知道,行业的游戏规则,真在暗中发生深刻变化,就像那卖楼的消息,表面上是财务调整,实则却是行业重新洗牌的开始。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