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26款轩逸,我开始怀疑合资在摆烂。现在的市场太现实,能卖得动的,都是省心两个字捧场的。但你得说,这车卖了十几年,基本就像那份老味道——熟悉、稳妥,不会出意外。真的是车变了,还是市场变了?我估算,除了价格,配置的微调大概在1.5到3个点,主要是打个折扣、砍掉一些可有可无的电子配置,其他的几乎没变。
昨天跟同行聊了半天,他说:这还是轩逸么?我都开始怀疑它是不是靠品牌情怀在撑着。比起来,我特别留意到一件事——同价位的国产车型竞争压力小得多,配置堆得多,动力技术也更先进。你说,轩逸到底凭什么会在销量榜上名列前茅?除了品牌之外,似乎只有省心这招。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条数据:低配版裸车不到6万,优惠后还能再打折。这个价对于年轻人吸引力不大,但在刚需市场、特别是中老年群体中,的确够用。我试想:如果你是个30多留着不追求激烈驾驶的家庭主妇,她会因为品牌还是配置?我判断,大部分人更多看的是空间大、省油、稳定。
你觉得严格来说,这款车的操控如何?我个人配速不快,调校偏软,开起来像堵车时踩着沙发——舒服,但跑快点就吃力了。面对突如其来的坑洼,这个悬挂的调性就显得有点协调不过来。快速弯道,侧倾明显。转向啥的,很轻,也虚,容易把人误导。你会问:开惯了运动卡宴怎么能接受轩逸这样的调性?我觉得,年轻人谁还会喜欢这样猪笼碰碰似的体验?(这段先按下不表)
动力部分就不用多说了,1.6L自然吸气,CVT,说白了就是平顺、省油的标配。你要是每天上下班走走城市街,开慢点,省油是优势。不然,踩油门、用力转向,觉得动力不足也正常。胎噪和隔音差点,速度快点就能听到胎噪声像连续剧般哗啦啦,你得惯。你问我:那这车适合谁?我觉得也就两种人吧:一是用来给媳妇开,城市里兜兜风、接孩子的;二是中老年,喜欢那个熟悉的品牌感觉,省油又实用。
说到这里,真人的声音浮现——买轩逸就是觉得它稳定,开着没啥压力。很多年轻人都不买这个价位的车了,他们的目标是更高端、更运动的,或者像领克、特斯拉那样的选择。国产车来了,新一代的年轻人,哪会还看老牌子稳不稳,动力好不好?索性配置比拼、性能拉开差距,显得更有吸引力。轩逸好像能时间拉长,但市场趋势在变。一个心算:如果我开动节油车,百公里油耗4L,估算7元/升,油钱也就28块。再加上保养、保险,整体成本其实比想象中还低——这其实是个潜在优势。
我心里猜测:是不是日产有点害怕创新?我说这话可能有点道听途说,但我觉得它们的研发投入确实不到位。市场变了,它们还是靠省心打天下,微调一两次维持主营业务。你会问:那其他合资品牌?情况究竟如何?我觉得,像大众、丰田,它们早就知道市场在变,产品不停升级包多得让人晕头转向。比方说,大众的速腾、思域、卡罗拉—它们都在不断引入新技术、提升操控和动力表现。而日产?坐等差不多的撇脚微调,最后野心变小。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想知道:未来轩逸还能坚持到什么时候?是不是会像某些经典车型一样,变成老古董?我还没细想过它会不会发生突变,但如果它继续这么微调微调,那真可能没什么出路了。
我还问自己:偏偏这车的制造供应链还能维系它的低价卖动?我推测,日产的供应链布局可能不像通用、丰田那么紧密,可能在某些零部件采购上还选用更经济的方案。尤其是中国本土供应的零件,成本压得很低。去年某修理工还说:轩逸的零配件没啥贵的,拆装也省事。——这个方便也是它的优势吧?
不错,省心、省油、空间大、价格便宜,这都是旗帜。但你们相信吗?我其实挺嫌麻烦的,倒不太愿跟一台车没新意耗时间。你说,如果下次改款还只是在外观上微调,甚至连备胎都不给了,那我真奇怪:它还能坚持多久?又或者,市场的新阵营会不会用更新鲜的理念把它赶超?
说到这,我突然有点警觉。市场在变,消费者也在变,没有永远的稳。我这次看完纽北试车、对比一堆国产新车后,反而觉得轩逸更像是一份生活的安定感。但如果有天,年轻人真的开始拒绝省心车,追求更酷、更快,那给我这辆13年老车再多优惠,也就白搭了。
(这段先按下不表)你还记得那个朋友说,买车不光看牌子,还得看心情和钱包?,我想,他说得很有道理。你们觉得,未来品牌情怀还能支撑多久?还是是 省心 就够的那个时代,也会逐渐淡去?
或许,车子总归还是个触觉东西,真正决定的是咱们每天摸到的那个方向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