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鹏,要好好谢谢贝瑞德!
8月15日,小鹏汽车和大众汽车集团联合宣布,双方共研的区域控制电子电气架构CEA将进一步扩大应用。2027年起,这一先进架构不仅服务于大众本地开发的新能源车型,还将被应用到大众在中国生产的燃油与混合动力系列。这是中国新势力核心技术第一次被老牌跨国车企接入传统主力燃油车,毫无疑问,这属于行业格局的剧烈动荡。
追溯过去两年多的合作历程,小鹏和大众之间围绕技术融合已经签下了8份重要协议。从2023年首次战略投资合作,到2024年软硬件体系的联合开发,再到如今燃油车的技术联动,两家企业的碰撞堪称分水岭事件。对仅成立十年的小鹏而言,能让百年汽车巨头的“压舱石”业务交由中国新势力,这其中,贝瑞德一锤定音——自2022年全权掌舵大众中国业务,这位德国高管不仅识破了小鹏在智能化领域的真本事,更以“在中国、为中国”的前瞻决策思路,带着大众从独行者转身合作者。今天的大众,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技术输出者,而是与中国团队并肩作战的共赢“合伙人”。
事实上,这层身份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最早,小鹏只是大众的供应商,负责交付智能化模块和平台技术;到了第二阶段,彼此已然成了共同参与开发、推进电气架构和软件的深度合作伙伴;接下来,合作进化为共担风险、共享资源的盟友,比如联合建设超快充网络。到了今天,围绕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燃油车领域的合作,意味着大众把一块最坚固的堡垒向新势力完全打开。只有经历了每一个边界的突破,才有今天这份信任。
如果站在大众的角度,这场赌博可谓背水一战——在中国,燃油车是它最后的营收壁垒。比亚迪、吉利等在新能源领域以十倍速进化,理想、问界又在智能体验上强势突围。“中国市场保卫战”已经从台前蔓延到台下的燃油基盘。对贝瑞德来说,大众要逆转市场被动局面,就必须改变燃油车智能化掉队的印象——将小鹏的电子电气架构大规模植入自己的主力车系,不仅展现了对中国新势力的信任,更印证了他对全球竞争格局的清醒判断。
然而,这并不简单。作为德国百年汽车巨头,惯于以自有分布式电子架构领衔技术标准,却不得不面对由小鹏提出的、以区域式控制为核心的中国新路径。起初,德国本部研发团队以“可靠性”质疑这项合作,贝瑞德则安排数百德国工程师直接入驻小鹏中国研发中心,促成两地团队磨合,正是他以决断和魄力打破了合作的藩篱。否则,哪怕小鹏技术再厉害,也难以敲开大众的大门。
对于小鹏来说,这不仅是跨国背书,更是实实在在的财务新生。2023年,面对生死渡口,大众组团注资7亿美元入股小鹏,一度被外界戏称为“小鹏的救命钱”。如今,双方协作早已突破资本纽带,转变为技术平台共建。今年第一季度,小鹏“服务及其他”收入达到14.4亿元,毛利高达66.4%,核心动力即来源于与大众深度合作两款智能车型,一季度就能靠合作摊平5万辆车的毛利。现在,随着技术被导入到大众燃油及混动主力阵营,预期合作规模将成倍放大,每一款实现技术落地的新车,都将带来可观授权费用和持续高毛利的技术服务费。支撑小鹏盈利走出困顿,是意料之中的必然。
而这还仅仅是开始。汽车底层电子架构的研发本就是“烧钱”的活,动辄数十亿甚至百亿规模的投入,若只靠小鹏自己的销量来摊销,财务压力可想而知。大众与小鹏的深度融合,让百万级用户体量成为现实——技术规模化之后,企业的投入产出比会陡然提升,比如小鹏自产芯片的采购成本,单颗价格可以大降40%。此外,像朗逸、帕萨特这样体量庞大的燃油车应用小鹏的智能架构,不仅帮助摊薄固定研发成本,更是将小鹏技术借助主流车型输入进中国乃至全球最广阔的消费市场。用户每天的真实使用反馈,将反哺小鹏的智能驾驶和交互算法,让后续产品不断进化。
综合来看,这一步棋对小鹏影响之深远,不亚于重新定义中国汽车业的生态版图。在贝瑞德引领下,大众愿为新势力技术打破坚冰,无疑提高了小鹏在资本市场和供应链中的谈判筹码。今后,不止大众,全球车企都不得不重新评估与中国科技企业的话语权关系。而技术从“中国为中国”走向“中国为全球”,更打破了外资品牌传统的思维定式。
何小鹏对贝瑞德的感谢,不止是基于商业上的利好,更是一次中国创新进入主流世界的转折。因为他“识于微时”的慧眼与“守于经年”的坚守,才让小鹏迈上了新的成长台阶。时代变了,主角正在更迭,合作的故事还会继续深入。而背后,一切归功于那些在关键时刻不惧冒险的推手。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