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花大价钱买了个能“自动驾驶”的宝贝?抱歉,国家刚给你配了个“监工”,手里还掐着秒表。给你5秒钟的时间开小差,多一秒都不行。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个冷笑话?你刚为车里那个听起来高大上的“领航辅助”功能付了一笔不菲的费用,幻想着在堵车时能刷刷手机,结果工信部一纸公文草案,直接把幻想拉回了现实。这份名为《智能网联汽车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的强制性国标征求意见稿,不跟你谈未来,只跟你聊现在。核心就一句话:L2就是L2,是辅助,不是司机。
这记“耳光”其实早就该来了。过去几年,我们看到了太多把辅助驾驶吹成自动驾驶的营销,也听到了太多因为“信任”系统而发生的悲剧。车企们用各种炫酷的名字包装他们的L2系统——“超级巡航”、“智能领航”、“全场景辅助”,让消费者感觉一只脚已经踏入了无人驾驶的未来。可实际上,这些系统就像一个只能在特定条件下帮你扶着方向盘、踩着油门的实习生,你这个老师傅稍不留神,他就能给你捅出大篓子。
混乱的局面,终于等来了那个划定底线的人。这份国标草案最狠的地方,就是把对驾驶员的监控写进了强制要求里。手离开方向盘超过5秒,系统就得开始提示;视线偏离道路也是5秒,警告会来得更快更急,3秒后升级,再过5秒,就是刺耳的“立即控制”警报。
这还没完。如果你屡教不改,系统会直接“罢工”,并在接下来的至少30分钟内,禁止你再次使用。想象一下,在高速公路上,你因为低头看了几眼手机,那个你引以为傲的智能辅助功能直接“拉黑”了你半小时。这感觉,恐怕比扣分罚款还让人难受。
它甚至把L2辅助驾驶这个模糊的概念,切分得明明白白。一种是“基础单车道”,基本上就是在高速上帮你保持车道和跟车,别的干不了。另一种是“基础多车道”,你打转向灯,它能帮你换个道。最后一种才是大家现在最热衷的“领航组合驾驶”,也就是所谓的城市NOA,能在更复杂的路况下帮你“导航开车”。
不同的类别,对应不同的安全基线。想达标?没那么容易。标准里列出了一长串严苛的测试清单,场地试验场景多达46个,还要模拟各种传感器、电源出故障的情况,甚至要在各种干扰环境下跑满22个预期功能安全场景。道路试验也不是兜兜风,有效时长至少得累计72个小时,要是你的系统宣称晚上也能用,那就得老老实实地跑夜路测试。
这一切,都指向一个被很多厂商刻意模糊的真相:谁是责任主体?国标草案通过强制安装“黑匣子”给出了答案。系统激活期间,车辆状态、环境信息、驾驶员的操作,甚至你的视线方向,都会被一一记录下来。一旦出了事故,这些数据就是判定责任的铁证。想再用“系统原因”来甩锅,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所以,这纸公文,与其说是给汽车装上了新的安全标准,不如说是给所有驾驶员和车企的心态装上了“刹车片”。它终结了一个靠吹嘘和想象来卖车的野蛮生长时代。对于车企来说,过去那种“我们有,但你不能全信,出了事是你自己的责任”的灰色地带被彻底压缩。未来,要么老老实实地告诉用户你的系统只能干什么,要么就投入真正的研发,去攻克L3、L4的技术难关。
而对于我们普通人,这意味着必须重新认识我们车里的这个“聪明”功能。它是个得力的助手,但绝对不是可以托付生命的伙伴。科技带来的便利,从来不等于责任的转移。
说到底,这个国标的出台,不是为了给辅助驾驶技术泼冷水,恰恰是为了让它能更健康地走下去。它挤掉了营销泡沫,让技术回归本质,也让驾驶回归敬畏。那个我们梦想中汽车载着我们去任何地方的未来或许还很远,但一个更安全、更清晰的现在,已经开始了。
所以,你还会为那个需要你时刻盯着的“辅助”功能买单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