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固态电池真领先20年?上汽官宣明年量产,实情如何

最近,大家可能都听到了一个说法,就是欧美的固态电池技术特别厉害,据说领先了我们国家将近二十年。

尤其是前段时间,奔驰公司用一台装了固态电池的电动车,一口气跑了一千二百公里,这个消息一出来,很多人心里都犯嘀咕,感觉咱们在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电池技术上,是不是又被别人甩在后面了?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欧美固态电池真领先20年?上汽官宣明年量产,实情如何-有驾

今天咱们就来把这件事里里外外掰扯清楚,看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实验室里做出来的样品,和工厂里能大规模生产的产品,完全是两码事。

奔驰那台跑了一千二百公里的测试车,确实很了不起,它向全世界证明了固态电池的潜力有多大,就像一个概念模型,告诉大家这条路是走得通的。

但是,这并不代表明天我们就能在4S店里买到这样的车。

这就好比我们在科技展上看到一个能飞的背包,觉得很酷,但要让它变得既安全又便宜,让每个人都能背着它去上班,这中间还有非常非常长的路要走。

一台测试车,可能是不计成本、由顶尖工程师团队手工打造出来的,它的成功验证了技术的可行性,但怎么让成千上万的普通工人,在流水线上稳定地、低成本地把它造出来,这才是真正的挑战。

欧美固态电池真领先20年?上汽官宣明年量产,实情如何-有驾

目前,欧美很多公司的固态电池技术,大都还处在这个“实验室优等生”的阶段,离真正的市场化、商品化还有一段距离。

再来看看日本的丰田公司,它在汽车界的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也是最早研究固态电池的企业之一,手里握着大量的相关专利。

他们曾经很有信心地说,自己的技术领先中国二十年。

可是,我们看看他们最新的计划,原定于2026年就要量产固态电池,现在已经悄悄地把时间推迟到了2030年。

大家想一想,在现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四年的时间意味着什么?

可能就是一代甚至两代技术的更新换代了。

这个推迟的举动,其实从侧面说明了,丰田在从实验室走向工厂的这条路上,也遇到了非常棘手的难题,那些技术上的硬骨头,比他们最初预想的要难啃得多。

欧美固态电池真领先20年?上汽官宣明年量产,实情如何-有驾

所以,所谓的“领先”,更多的是一种技术储备上的领先,而不是产品落地上的领先。

好了,说完国外的情况,我们再把目光转回国内,看看我们自己的企业在做什么。

这一看,你就会发现,情况完全不同。

当别人还在为量产时间表发愁的时候,我们的企业已经把具体的时间点和路线图,清清楚楚地摆在了桌面上。

就拿上汽集团来说,他们和一家叫清陶能源的公司合作,已经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了。

他们把电池样品放在各种严酷的环境里去测试,比如零下几十度的冰天雪地,或者零上四五十度的酷热沙漠,反复折腾,确保电池的性能稳定可靠。

更关键的是,他们给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看得懂的量产时间表:计划在2025年底,专门生产固态电池核心材料的生产线就要投产了;到了2026年第四季度,完整的固态电池包就能实现大规模生产;最让人激动的是,2027年第一个季度,搭载着这种全新电池的国产汽车,就能正式上市销售了。

欧美固态电池真领先20年?上汽官宣明年量产,实情如何-有驾

这意味着,最快明年,我们普通消费者就有机会亲身体验到这项划时代的技术。

这不是画饼,而是已经进入倒计时的具体行动。

当然,上汽也并不是一个人在单打独斗。

在中国,围绕着固态电池,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产业集群。

比如电池行业的龙头老大宁德时代,他们直接组建了一支超过一千人的顶尖研发团队,集中力量攻克技术难关,目标就是在两年内实现量产。

还有国轩高科,他们的实验性生产线也已经搭建完成,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和优化。

欧美固态电池真领先20年?上汽官宣明年量产,实情如何-有驾

从最上游的原材料研发,到中间的电芯制造,再到下游的整车应用,我们国家已经建立起了一套非常完整、高效的产业链条。

这种上下游企业紧密配合、协同作战的优势,是国外任何一个单打独斗的公司都很难具备的。

那么,固态电池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全世界的汽车和电池企业都要拼了命地去抢占这个技术高地呢?

因为它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电动车主最头疼的三个问题:续航里程短、充电速度慢和电池安全焦虑。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未来的用车场景:开着一辆搭载固态电池的国产车,一次充满电,续航里程轻轻松松就能超过八百公里,这意味着从北京开车去南京,中途基本不用再为充电发愁,长途旅行的续航焦虑感将大大降低。

当车子快没电了,开进服务区,你只需要花大概二十分钟的时间去喝杯咖啡、上个洗手间,电池就能充进百分之八十的电量,这和现在加满一箱油的时间差不多,充电慢的烦恼也就不存在了。

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安全性得到了革命性的提升。

欧美固态电池真领先20年?上汽官宣明年量产,实情如何-有驾

我们现在用的锂电池,内部装的是液态电解液,就像一包液体,比较怕磕碰和高温,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发生燃烧。

而固态电池,顾名思义,它内部的电解质是固体的,从根本上杜绝了漏液的风险,也大大降低了因为碰撞而起火的可能性。

这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份实实在在的安全保障。

当然,我们也要实事求是地说,固态电池要想真正大规模地普及,前面还摆着三座需要努力翻越的大山。

第一个是技术上的“固-固界面”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固体和固体之间的接触,很难做到像液体那样完美贴合,电流通过的时候阻力会比较大,影响电池性能。

第二个是“金属锂负极”的稳定性问题,为了提高能量,科学家们想用纯金属锂来做负极,但锂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充放电次数多了,容易长出一些针状的结晶,可能会刺破电池内部结构,造成短路。

第三个就是成本问题,任何新技术的初期,因为材料特殊、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都会非常高。

但这三大难题,是全世界所有研究固态电池的企业共同面对的挑战,谁能率先取得突破,谁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而凭借我们国家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可以更快地整合资源、降低成本,再加上不断增长的专利数量和庞大的市场需求,我们不仅没有落后,反而很有可能在这条全新的赛道上实现超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