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站排队的车辆变多了,油价牌上的数字却在往下跳,国内汽、柴油价格刚迎来年内最大跌幅,每吨分别下调480元和465元,加满一箱油能省近20元。2025年8月的汽油消费量同比暴跌16.52%,燃油车销量增长的同时,汽油需求却持续萎缩。 这种矛盾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燃油车的“智能反击战”
燃油车市场连续三个月销量增长,8月达到90.2万辆,同比增长13.5%。 但这份“回暖”并非单纯的市场回归,而是燃油车发起的一场“技术自救”。
例如,全新一代速腾L搭载了端到端高速NOA辅助驾驶系统,成为A+级燃油车中首款实现高阶智驾的车型;奥迪A5L甚至基于全新PPC豪华燃油智能平台打造,首次应用华为乾崑智驾技术。 这些车型通过“油电同智”策略,补齐了智能化短板。
价格战也是关键因素。 5万元不到的长安逸动、10万元出头的别克君威,这样的“地板价”直接刺激了消费。 此外,政策推动的“以旧换新”拉动了家庭换购需求,燃油车作为传统主力车型成为直接受益者。
汽油需求为何不升反降?
尽管燃油车销量增长,2024年全国汽油消费量却同比下降1.1%至1.77亿吨,2025年预计进一步降至1.73亿吨。 这一悖论背后有三个现实原因:
新能源汽车的替代效应: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3000万辆,2025年上半年渗透率长期保持在50%以上。 每多一辆新能源车,就意味着燃油车加油频率的降低。
燃油车能效提升:现行国产燃油车平均油耗已从限值的9.54升/百公里降至6.76升/百公里,能效提升近30%。
出行习惯改变:公共交通的完善和远程办公普及,减少了私家车使用频率。 2024年汽油车车均行驶里程同比下降3.48%。
油价的“短暂甜蜜”与长期压力
油价下跌看似是车主的利好,实则折射出供需失衡的加剧。 2025年上半年,汽油现货价格波动区间缩减16.92%-17.57%,但同期汽油表观消费量同比下滑9.43%。 炼厂为应对需求萎缩,主动收缩供应:地炼开工率跌至43.17%,部分小厂甚至关停。
这种低价红利可能难以持续。 国际原油市场受地缘政治和OPEC+政策影响波动频繁,6月因中东冲突油价一度反弹。 而国内“减油增化”政策导向,意味着炼油产能将向化工品转移,汽油供应弹性进一步削弱。
南北市场的能源分化
中国汽车能源转型呈现明显地域差异。 南方市场如上海、海南的新能源车保有量占比超20%,云南、海南的纯电车型占比甚至超过76%。 而北方地区因低温气候限制,更依赖混动技术,黑龙江、新疆等地的插混车保有量最高。 这种分化导致汽油消费区域集中度下降,进一步冲击传统加油站生态。
加油站的转型求生
面对汽油需求萎缩,加油站已开始向综合能源服务站转型。 中石化与蔚来、理想等车企合作建设充电网络,中石油则收购了头部充电企业普天新能源。 数据显示,2025年8月加油站的非油业务收入占比显著提升,部分站点充电收入环比增长40%。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