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第一辆车在长沙下线,然而早上赶通勤忘充电导致行驶困难,凸显了当前电动车续航和充电基础设施仍需提升的问题
今天一早的事儿还挺有趣。虽然我一天都在盯着行业新闻,但这次真是身临其境。咱们在长沙的一家新能源车展上看到京东的第一辆车正式下线,车子没毛病,科技感十足,看得嘴角都忍不住上扬。可是啊,实际用车场景一上线,问题就逐渐浮出水面。
我朋友李明(他也是个老司机),昨天特意试了一下,感觉挺靠谱的。结果今天早上他赶着安全会议,没想到忘了充电。一看剩余续航才刚刚到70公里,赶上堵车,原本估算的通勤时间变成了还剩一点劲儿打算靠中途充电占点时间。结果到了半路,他的车没电了,只能靠边等救援。
我得说,这事儿告诉我们什么?很多买新能源车的朋友——尤其第一次用车的大众——能不被坑,靠的其实就是日常注意那些细节。车的实际续航,老实说,还是个水分挺大的话题。看官方数据,像大众ID.4的续航,官方宣传能到500公里(NEDC),实际开到中途觉得还行,但实际操控中,特别是在城市堵车、空调开启的情况下,那续航差不多就缩水到400左右。再加上天气、惯等因素,比如我猜测温度低点,电池效率就打折,续航更少。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体感平均算下来,同级车续航都在300-400公里区间。你说,谁能真的一路跑完?得靠运气。这也是我一直在心里琢磨的问题:续航到底是不是卖点?还是只是个噱头?
说到这里,突然想到一个细节。昨天我看修理厂的师傅说:新车电池,虽然标配500次充放电,但实际上,最好的状态也就撑个3-4年。他们用的说法挺直白:电池就像人的血液,会逐渐变老。要是每天跑个20公里,那电池还能维持个不错的状态,但如果你像我那朋友,急着赶路,跑个200公里就打烊,那用起来就平添不少焦虑。
(这段先按下不表)
电动车的基础设施也让我觉得还不够成熟。你到处找充电桩,特别在二线城市,充电基础设施还是稀缺资源。我朋友陈强(他也是一线从业者),就跟我说:在公园、公司附近,能找到充电桩的地方不到总数的三分之一。真是太不靠谱了。特别是长途出行,计划装有前车载导航的充电路线成了必要条件。
你要不信,咱们算个心算:假设一个城市95%的快充站可用率,平均每个站每天能服务20辆车,考虑到高峰期堵车和故障,实际到达的车可能只剩一半。而且,充电效率不一样。快充一小时能充到80%左右,比家庭慢充快多了,但你得等着嘛。这还没算到充电桩用起来要排队、插错插头的烦恼。
讲讲我个人的体会。有次我带爸妈去郊区玩,车一到半个小时就响充电必要的提示(那次我还没装好车载充电盒)。到了地方,充电桩排队,排了大概20分钟,才插上。用的还是那种老旧的快充设备,效率也不咋样。后来车主朋友告诉我:你要想便捷,哪儿都得装点家用充电桩,要不真是喝水都得看时机。
(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这里,我特别想插个话题——供应链。很多人没考虑到的事儿。Tesla的钢材、锂矿石,背后可是巨大的供应链体系。现在很多电池企业都在转型,试图用新材料来减少对那几条链条的依赖,但本质大致还是一样。我一直觉得,重心还得放在如何把电池安全性和成本控制平衡上,毕竟一块电池,一旦出点问题,也能引发火灾、爆炸的新闻。
回头想想,我之前听过一位朋友(修理厂师傅)说:现在新车卖得快,但维修、保养都不方便。电池一旦出问题,那能修的地方少得可怜。他也直说,电池是未来车的心脏,但维修难度大,成本高。有时候我在想,要是真能像智能手机一样,模块化设计,啥坏了换部电池就完了,那多方便。可惜现在的车,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这段先按下不表)
其实所有这个行业的硬伤都指向一个点:技术、基础设施还未成熟。别的不说,咱们平时用车,最怕的就是差错。车子跑快、续航还想省心,感觉像在。
结尾想问问,你觉得,未来几年,电动车续航和充电问题还能改善多少?或者说,大家更看重续航,还是更愿意接受慢充+多站的现状?这算是个开放题,也许没人知道答案,但我总觉得,要想让电动车普及得更彻底,还得从这两个点出发。
等我下次再试车,看看那充电效率有没有提升,也许还能找到点门道。毕竟,行业还在变嘛。你会不会觉得,有时候选车比买房还麻烦?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