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车居然比新车贵,这种现象背后是供需失衡和短期投机的产物,普通消费者应理性对待避免被割韭菜
这几天我在几个车友群看到挺多朋友在讨论理想i6的事儿。
他们说到手当天就能加价卖出,净赚三万!
聊天时还特别激动:像捡钱一样轻松。
说白了,是想证明自己眼光独到或操作牛逼。
但我一听,心里就发苦。
其实这事儿挺复杂,又不能只看表面。我们不妨拆开来分析一下,看看这波操作到底靠谱吗。
先从价格说起。
理想的官方指导价大概在25万左右。
在某二手平台查,有准新车挂到27万多,甚至有人标价接近28万。
数据来源? 懂车帝、瓜子平台都有截图。
平台理由也简单:现车,省得等。
而且加上保险、购置税,差价确实在三万上下。
这就让我想起那句老话:倒手赚差价。
但倒手真那么容易?
咱们得明白新车店里的价钱为什么不会飙到那么高。
关键,在于供需关系。
车市的供应端,生产其实没那么快。
去年由于芯片短缺、订单排队,很多工厂都在赶工。
我还记得前年我朋友买车时,等了整整三个月,连不太兴奋。
今年情况稍微好些,但整体产能还是偏紧。
尤其在改款前夕,产能收缩,想买现车的用户就多了起来。
需求端呢?
省一两个月的等待成本太高,特别是车牌和限行政策相关的考虑。
有人说:等车太折腾,直接买二手也行。
这逻辑和去年Model Y的疯狂预订一模一样。
这些人赚的还不是普通买主。
实际上,专业黄牛赚的钱多得多。
他们提前交定金锁定车位,提前刷单,车子在朋友圈和车商之间穿插流转。
一辆车,赚几千甚至几万,完全是时间差的资本游戏。
也不是没有风险。
政策调整、关税变动、厂家调价(我猜测没那么不可能)都可能瞬间打破预期利润。
这个时候,我想问一句:普通人跟风抢车,真的靠谱吗?
答案大概率是不靠谱。
二手车的溢价,和厂商没有直接关系,只是个市场现象。
因为厂商不给二手车提供质保,大多后续维修费用会高一些。
如果你在高点接盘,后面官方突然降价或者加快供货,价格瞬间就会回落甚至跳水。
你想想,那些刚刚买了高价二手的人,卖出去时能赚几成?
几乎要靠时间差的运气。
我还翻了下笔记,发现很多人都没算过:
如果二手车溢出价是一辆车两三万,那么平均每公里上涨不到百公里,可能也就赚个几百块钱。
请注意,这还是估算,样本少,看个冷静的心态。
不仅如此,风险外包给下家的这一手,听起来像个把风险甩给别人,但其实不是。
一旦官方官降或产能恢复,二手行情可能会立即调整。
我觉得这更像一次短期投机窗口。
不是新能源车的市场常态,而是生产爬坡期的副作用。
你会不会觉得:要不要冲一波?
我个人觉得,散户别太指望信息差能赚快钱。
这个市场的规律,太明显。
每次冲动,哪怕是那三万块的诱惑,也得量力而行。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刚才翻了下朋友圈,发现有人还在晒赚了一两万,但很多都是踩点踩高,一不留神就被套了。
那你们有没有想过,百分之九十的人,恐怕都没意识到这里面的套路?
如果要说未来会不会继续这样:
我猜——未必。
除非某个时间段,供应端真的大面积收缩,市场供需剧烈失衡。
现在看,产业链的循环,速度还不够快,政策放宽一些,价格就会恢复正常。
但这波热潮还是产能爬坡的副作用。
如果你想去堵,其实能做的也就那么多:
了解一些基本供需关系,别光盯着那些高价二手的榜单,尤其别被低买高卖的神话洗脑。
我个人的想法是,:
人们总喜欢追逐快钱,但忽略了背后隐藏的风险。这不就是割韭菜的老套路吗?
你们觉得呢?
这片市场就像一张巨网,飞速投放进去的投机者就像蚂蚁,短期冲一下,鞋都没着落就掉队了。
你们会不会也觉得:
反正不用考虑太复杂的规律,赚个快钱也不错。反正市场总会变。
真的应该赌这场短期游戏吗?
毕竟,下次波动可能就让人血本无归。
我还没细想过一件事,究竟像这种市场短期疯狂,是不是某种宏观的周期规律在起作用?
还是说,只是一场投机狂潮在闹腾而已?
你们怎么看?
或者,有没有什么细节,是我没注意到的?
反正,市场的变化 让人琢磨不透,关键还是得靠我一个人,也靠你们的判断了。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