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要求剔除中国零件,要求全面替换的背后,这一刀最终疼的是谁?

今年11月15日,外媒曝出特斯拉向美国工厂供应商下达“最后通牒“,未来两年内全面替换中国制造的零部件。 通用汽车也在几天前要求供应商在2027年前彻底“清除中国零件”。 这次两大美国车企的同步行动,看似是商业决策,实则是一场政治与市场博弈。

特斯拉要求剔除中国零件,要求全面替换的背后,这一刀最终疼的是谁?-有驾

特斯拉北美工厂的零部件中,约50%直接或间接依赖中国供应链。 但特朗普政府2024年重启对华高额关税后,中国输美汽车零部件的关税税率飙升至45%以上。 以Model 3为例,若完全依赖中国供应链,单台成本将增加超4000美元,导致特斯拉美国产车型综合成本上升12%-15%。 这种成本压力迫使特斯拉加速“去中国化”,但是这个问题在于:二三十年形成的供应链,真的能在一两年内被彻底替换吗?

特斯拉要求剔除中国零件,要求全面替换的背后,这一刀最终疼的是谁?-有驾

美国车企的“去中国化”并非纯粹的市场行为。 特约评论员陈冰指出,企业是在为美国政府可能采取的极端贸易政策做准备。 特朗普第二任期推行“美国制造回归”战略,甚至以“国家安全”为由施压企业减少对华依赖。 这种政治压力下,特斯拉的供应链调整更像是一场“自救式妥协”。

上海工厂的效率至今仍是行业标杆,55秒下线一台车,Model 3成本比美国低8万元,本土化率高达95%。 这种成本优势来源于中国完善的产业链生态:全球94%的磷酸铁锂电池产能集中在中国,车身零部件、芯片、玻璃等细分领域也已形成规模化集群。

特斯拉要求剔除中国零件,要求全面替换的背后,这一刀最终疼的是谁?-有驾

然而,特斯拉的“去中国化”试图用短期阵痛换取长期供应链安全。 今年7月,中国与荷兰的半导体争端导致安世半导体芯片断供,特斯拉美国工厂因此停产两周。 这一事件暴露了单一供应链的脆弱性,但替换中国零部件并非易事。 例如,韩国LG能源解决方案的电池正极材料仍需从中国进口;墨西哥工厂的零部件交货周期比中国慢20%-30%。

消费者首当其冲。 若特斯拉全面采用非中国零部件,美国市场车型售价可能上涨10%-15%。 相比之下,上海工厂生产的Model Y成本比美国低30%,毛利率高达25%。 一旦涨价,消费者可能转向比亚迪、蔚来等性价比更高的品牌。

特斯拉要求剔除中国零件,要求全面替换的背后,这一刀最终疼的是谁?-有驾

中国供应商的韧性被低估。 2024年中国对美汽车零部件出口额约130亿至200亿美元,仅占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额的15.6%。 面对订单流失,宁德时代、均胜电子等企业已通过墨西哥建厂“曲线”进入北美市场,欧洲和东南亚的订单增长也可弥补美国缺口。

美国制造的成本困局难解。 通用汽车要求2027年前“清除中国零件”,但其在华市场份额已从2024年下降56.54%;特斯拉在中国电动车市场的份额也降至3.2%。 失去中国供应链的低成本优势后,美国车企能否在全球化竞争中维持利润? 答案并不乐观。

特斯拉要求剔除中国零件,要求全面替换的背后,这一刀最终疼的是谁?-有驾

特斯拉的供应链调整反映了一个更宏大的趋势:过去数十年形成的全球化供应链正在重构。 通用、Stellantis等车企也要求供应商减少对中国制造的依赖,转向墨西哥、越南等地。 但这种区域化布局是否真能兼顾效率与安全?墨西哥工厂虽可借《美墨加协定》以零关税进入美国市场,但当地供应链的成熟度远不及中国。 例如,特斯拉鼓励中国供应商赴墨西哥建厂,但零部件质量一致性和交货稳定性仍存挑战。 更讽刺的是,美国车企在北美“去中国化”的同时,仍深度依赖中国工厂供应欧美市场,特斯拉上海工厂95%的零件来自本土,德国柏林工厂却因成本高压挣扎在盈利边缘。

特斯拉要求剔除中国零件,要求全面替换的背后,这一刀最终疼的是谁?-有驾

一场没有赢家的博弈,马斯克的“一刀切”看似是应对政治风险的无奈之举,但供应链重构的代价终将由企业、消费者和全球市场共同承担。 当美国车主为涨价买单、中国供应商加速多元化布局时,特斯拉面临的真正问题或许是,在效率与安全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

#热点观察家#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