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车企的巨头们,最近怕是睡不好觉了。眼瞅着对美出口额连续五个月往下掉,心里能不急吗?8月份的跌幅更是吓人,同比暴跌13.8%,比7月份还要惨。
这背后,一把叫“关税”的钝刀子,正一刀一刀割着日本汽车的肉。想当年,日系车靠着省油耐用,在美国那可是半壁江山啊。谁能想到,那道从2.5%一下子蹦到15%的关税壁垒,杀伤力竟然这么大。
翻开丰田的财报,那数字简直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就今年头一季度,关税就直接干掉了这家日本最大车企4500亿日元的利润。照这么亏下去,一年就得蒸发1.4万亿日元。这是什么概念?差不多每小时就烧掉100万美元,比印钞机烧钱还快。
这数字,谁听了不心头发凉?丰田家大业大还能扛一扛,像马自达和斯巴鲁这种更指望美国市场的,那才叫一个痛,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刀子割得有多疼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关税风暴里,马自达本财年预计要损失2333亿日元,斯巴鲁也差不多,2100亿日元。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每一辆漂洋过海的汽车,都背上了一副沉重的成本枷锁。
要知道,日本有超过三成的汽车都是卖给美国的,今年这个比例也基本没变。关税就像一个杠杆,轻轻一撬,整个产业链的成本就跟着飞上天。
过去一辆车出口美国,交2.5%的关税,就跟过路费收两块五似的,洒洒水啦。可几年前美国贸易政策一变,这“过路费”直接涨到了十五块!整整六倍,谁心里不滴血?
据说,光是关税政策晚实施一个月,日本车企一天就能少亏30亿日元。马自达和斯巴鲁,绝对是这场灾难的重灾区里的重灾区。
巨头流血小弟要命
丰田、本田这种大佬还能凭着块头大硬扛,但关税这玩意儿就像多米诺骨牌,倒下来最终压死的,是供应链金字塔最底下的那些小供应商。
在日本,丰田和本田的背后,可是个由将近七万家供应商组成的庞大网络。现在,这张精密的大网,被搅得天翻地覆。
就说那个做轴承的巨头NSK,今年4到6月,就因为关税问题少赚了14亿日元。丰田旗下的零件厂也没辙,只能硬着头皮找客户商量:“大哥,成本实在扛不住了,涨点价吧?”
电装公司的高管松井靖就坦言,只要能拿出成本上涨的证据,客户大多还愿意谈。可这么来回来去地反复拉扯,人都要累死了。
那些规模更小的公司就更惨了。日本特殊陶业公司估算,关税一来,公司利润直接锐减190亿日元。就算他们拼了老命调整生产、提高价格,顶多也就挽回60亿的损失。
往前是坑往后是崖
关税大山压顶,日本车企面前就两条路:要么涨价,让美国消费者买单;要么去美国建厂,搞本地化生产。可惜啊,哪条路都不好走。
涨价?这可是步险棋。马自达已经悄悄给北美市场的畅销车CX-5提了价,分析师们都在猜,明年春天新车上市时,会不会来一波日系车集体涨价潮。
但车企心里跟明镜儿似的,涨价就是在走钢丝,幅度稍微拿捏不准,消费者就用脚投票,扭头买别的牌子去了。所以你看,丰田和本田在公开场合绝口不提关税,只说是“运营成本上升”。可那份不断亏损的账本,是不会说谎的。
另一条路,去美国建厂,听着好像一劳永逸,可难啊!本田在美国的本地化生产比例已经高达70%,丰田也到了50%。相比之下,三菱就因为没在美国设厂,连申请关税减免的资格都没有。
可建厂那是要砸真金白银的。丰田为了升级它在肯塔基州的工厂,一出手就是13.3亿美元,而这还只是它在美国总投资计划的一小部分。钱花出去了,还得面对美国死贵的人工和复杂的原材料供应问题,想在短时间内提高产能?做梦吧。
老本快要吃完了
说起来,这已经是半个世纪里,日本汽车第四次被美国搞贸易保护主义了。上世纪70年代,日本车靠着石油危机中的省油优势崛起,结果被美国围堵。
80年代,美国逼着日本“自愿”限制出口数量;90年代,又要求把零部件本地化比例提高到56%。哪一次,日本车企不是凭着顽强的生命力找到了活路?但这一次,天变了。
今天的美国汽车市场,早不是当年的模样了。特斯拉的电动汽车满街跑,福特、通用这些本土巨头也在拼了命地向电动化转型。相比之下,日本车企在电动车这条新赛道上,反应慢了不止一拍。
与此同时,消费者对于日系车内饰保守、车载系统落后的抱怨也越来越多,曾经那个引以为傲的质量光环,正在逐渐褪色。这关税一来,简直就是在旧伤未愈的伤口上,又狠狠撒了一把盐。
结语
从1979年对美出口190万辆的风光无限,到如今连续五个月的出口下滑,日本汽车的“美国梦”,正在一点点褪色。15%的关税如同一堵高墙,不光挡住了出口之路,更是在一点点啃食他们半个世纪积累下来的产业优势。更深层次的危机在于,美国正试图通过关税和本地化要求,逼着日本将核心的零部件产能都搬过去,这无异于要掏空日本制造业的根基。当省油的神话不再灵验,当供应链的优势遭遇重击,日本汽车业还能闯过这第四道难关吗?也许,唯一的出路就是别再死盯着一个市场,赶紧在电动化和新市场的开拓中,找到一条真正的生路。毕竟,贸易战里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不断适应规则的幸存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