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车市的盘子来看,说实话,真的是有点看头,也有点让人挠头。数据标得清清楚楚,批发销量是130.7万辆,零售销量119.1万辆,新能源车怎么着也贡献出来一大块悬崖突起,批发72.4万辆、零售69.7万辆,渗透率蹭蹭往上涨,一个58.5%摆在那。你说,这是不是说明车市火?可对比去年,零零整整也就增长了1%、0%,这速度,安步当车,这可真不是瞎形容。
这就让我纳闷了,销量怎么看起来都这么“平稳”?都说金九银十,当下车展新车扎堆儿上市,国家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推着走,新品一茬接一茬,可是老百姓是真买账了吗?你要说去年中秋还赶上节日因素,今年9月前三周的日均零售,一周比一周高,乍一看气氛还凑合,其实整体增长幅度也不咋地。为什么?老百姓对车的需求被新政刺激了一把,提前透支了咋的?还是“普及型爆款”捞不着,市场就这么蔫着?
你说咱现在新车发布得多豪横,动不动就是5米长、2米宽、3米轴距,车越来越高级,越来越能卷,但也越来越贵。新品都“顶天立地”,就是没有几款真正下沉百姓生活的,“十万以下的惊喜车”这些年已经稀有物种了。百人车保率全国还低着呢,老铁们真需要的那些家用车、小型电动车、实用性工具,现在越来越像博物馆藏品。就这车市,要普及得多难。
而且地方补贴往往越补越贵,很多地方是“分档补贴”,鼓励高价车。看着是热闹,销量下沉不下去。小城县乡还能买趁手的实惠新车?大部分人等着手里预算能顶一台高配,不如买台手机提升幸福感。每年车企拼了命内卷,补贴政策这一刀下来,反而抑制了市场真正的普及和活力。一边鼓励换新一边让新车越来越不接地气。
话说回来,新能源的崛起,是事实。两年前还有人质疑,电动车是不是“骗补短命鬼”,现在看,数据已经碾压质疑者。今年累计新能源零售都干到了826.7万辆,同比涨24%,渗透率接近60%,也就是说,每两台新车就有一台“喝电”的。燃油车日子确实不太好过,传统车被政策和新技术两面夹击,若没有点新本事,市场只会越来越难混。
不过,出口啊、商用车啊,这些还挺有看头。今年商用车又是一波爆发,新能源渗透率越来越高。你没法不佩服中国制造,新能源商用车从十年前的几乎没人搭理,到现在卡客车市场新能源占比都有两位数。这背后政策肯定是推了一把,但主要还是咱这些企业“真会玩”。去俄罗斯,中国品牌60%的份额,过去只敢想,不敢说。你说,为什么中国车能冒出来?一方面国际环境变了,俄罗斯车供给突然不够了,另一方面中国企业见缝插针,平行出口、本地厂、合资组装,手段五花八门。对不可控国际环境,什么叫“多生孩子好打架”?这就是活生生的案例。
有意思的是,“新能源车的保有周期在变短”这个事,其实不只是噱头。以前一辆车开个十五八年算正常,现在电动车开个7-10年就开始“心理过期”,一则电池衰减明显,二则换代太快,车主怕手里变成“高价废铁”。这意味着啥?即便人口红利不在了,市场整体消费需求也由更替提速带动。
那咱们的“4000万辆全球年销量目标”,真的靠谱吗?有人说瞎白霍,你看内需疲软。但你别忘了,中国市场的天花板本来就是掉下来还没砸到脑袋。大城市已经够多了车没地停,中西部、县城乡市场才是下一个蓝海。那种“消费降级”,其实只是供给没跟上的另一种表达。只要县里还能贷款买车,厂商想出“用得住的亲民新车”,销量就能冲一波。
再说出口,咱已经变成全球工厂,不能总盯着欧美。东南亚、拉美、中东、非洲那是真实在的潜力市场。他们要的是实用、耐造、性价比高的新车,不是西方淘汰下来的二手积灰老爷车。去年俄罗斯的进口中国车都能压到本地销量的1.7倍,库存清得通透。第一梯队抢完饭碗,第二梯队跟着学怎么出海,这局面咱扛得住。如果能把电池、驱动、上游产业链一条龙卷成世界标准,今后中国车会不会“走出去走得更远”,我觉得是板上钉钉。
车企现在一个个喊着要“反内卷”,稳价格、稳利润,可惜市场原本就是你追我赶的“杀猪盘”,你未必能稳得住。只能说头部车企手里牌多,自己能苦一点,但不敢轻易放量冒风险。终端经销商终于喘口气,库存降、资金紧张缓和点,但厂家的压力其实还大着呢。要不是出口真给力,国内这点微增长恐怕都救不了日子。
新车上市的那些热闹事儿,表面上看是新一轮科技竞赛。一个比一个智能化,AR-HUD、超级辅助驾驶、激光雷达、AI语音助手、几百公里纯电续航、十几分钟闪电快充,什么花活都来了。但是静下心想,老百姓真看重这些吗?其实不完全。10万以下新能车夏天不热、冬天不冷才是王道,毛病少、维修方便才是硬通货。厂家出新品是好事,但得明白市场在哪。如果全都在城市里卷那点高端,拼来拼去其实是“内斗”,想要拉整体市场,还是得下沉下更大的功夫,“做车做给老乡用,挣点良心钱”能做成,大家都能好过。
车市的宏观“好消息”也一茬叠着一茬,比如储能技术路线图、电动汽车充电桩数翻倍、环卫整治动力电池拆解、智能化设备产能增长……挺好,侧面说明市场环境宽松、需求实打实在增长。这些利好,对品牌、公平竞争也是促进。政策好、环境好,终归逃不过——厂商要良性内卷,政府要引导而不“歪补”,终端用户要实在实惠。
跨国、合资品牌在这波冲击下肯定坐不住了。奥迪合资“新品牌”,德系三剑客开始拼国产智能化降本,小米都召回十多万辆,东风、比亚迪都纷纷推出新公司玩“产业配件自给自足”,说白了大家都紧张“供应链安全”。摩拳擦掌去海外建厂(广汽柬埔寨),跟海外大厂(小鹏×麦格纳)合作。国际大佬大众、现代,也都压低利润率,投巨资放长线。你说这事跟中国有多大关系?实际上是大环境变了,中国开始有话语权,但同时咱也得预防外部政策多变,比如美国减豁日本进口税,壁垒变数一天也不能掉以轻心。
还有一个值得琢磨的事,就是商用车和新能源的融合。这些年咱公交、货车、出租、公路、环卫,全都慢慢换成了电的、混的,政策顶着、需求往上,2025年1-8月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都到25%了。燃油车虽然出口还挺带劲,但没新政撑腰,也有个落点。比如说你想让新能源卡车跑得更远,用得更靠谱,没点技术升级那绝对活不过两茬;再说城市环保和节能,未来一定是新能源的主场。
这几年咱老是说新能源汽车“加速内卷”,结果卷着卷着,卷出来中国车完全体。车企拼研发,政策给助攻,用户要实惠,三方协力,出口一路高歌。可想一想,真希望这场“新卷”别把消费者绕晕,别只让大厂挣钱,小地方买不起好车,还得“二手溢价割韭菜”,这就没意思了。
你看看,数据、热点,新闻,一大堆扑面而来,我只想问一句——你真觉得现在买车容易吗?你真觉得现在的车是你要的吗?咱就看几年以后,那个真正接地气、既实惠又可靠的中国新能源家用车,能不能和当年“老三样”那样普及。车还是得为老百姓服务,你说不是么?
最怕的,不是创新太快,而是创新只让一部分人受益。谁家能做出“开不坏、电池不亏、真便宜、好用还耐看”的“国民新车”谁就能赢下未来。车市冷暖里,谁家都想分一杯羹,老百姓才是最大的股东。你说是不是这么个理儿?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