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埃尔法啥叫“高价低配”?再有钱也得防“面子税”!
你见过买辆车比买别墅还离谱的吗?可别眨眼,丰田埃尔法,就是这么一款神奇的车型。在日本,埃尔法一辆不过二十多万块人民币,连个本地二线小区的房首付都赶不上,到了中国,落地价分分钟冲破一百三,顶得上北上广一线白领五六年的工资。这波操作,搁东北老铁嘴里就“别说是割韭菜,直接连根带泥拔了!”怪不得大家都在问——为啥同样的车,到了咱这边价格能飞天?靠的到底是啥黑科技?
这事儿一说到头,表面看好像很复杂——关税啦、运费啦、进口配额啦,全扒拉一堆账面数据。可你琢磨琢磨,算来算去加上屁股只坐过大老板的空气,顶死了也就60万出头。可到了中国,起步价90万,没现车还得排队。更闹心的是,加价不是几千几万,是动不动加十万二十万,有的老铁脑袋一热,直接加价40万现提。唉,咋一听,真想借用东北大姨那句名言“这得多大心眼,才能让经销商这么明目张胆地捞一票?”
这里经销商说话最牛“么办法,就我能进口。”全中国就一家拿得着配额,别说老百姓,车商都得看它脸色。明面上丰田总部拍胸脯说,“从没让你加价!”结果加价加到天上去了,经销商一个字不慌。到底咋没人管?就像抓到小偷还贼喊捉贼,“不是我,是市场!”
细琢磨,左一层右一层,真相像剥洋葱,越剥眼泪越多。有专家出来“正面答疑”新车加价其实有两个原因。一边厢是埃尔法真有人喜欢,商务面子大,后排沙发宽,谁家老板都梦想着坐进那宽大皮椅里。一边厢是厂家玩得溜,有意控制市场投放,说白了就是“饥饿营销”。本来全国给的配额就只有两三辆,经销商把货都攥在手里,不加价才怪。人家有现车的,坐地起价就跟卖青菜似的还捉襟见肘“不好意思,下次赶早,早买早享受。”
普通人咋看?有网友上论坛魔性吐槽“本以为买了商界天花板,结果发现连个防撞梁都省了,现在开车老觉得自己像‘活广告里的冤大头’。”至于朋友圈里,学工地大哥“这不就是交面子税嘛!”
表面上阿尔法的加价一波又一波,经销商旺季连夜加价格签。可奇怪的是,这么多舆论曝光,厂家也出来甩锅,经销商照样我行我素,消费者照样排队上门。车市风风火火,外面骂声一片,里面销量照涨不误。
有意思的是,一些网友站出来反着说“贵就贵点呗,买得起就买,玩不起就别挑刺!”还有豪车车主自信表态花钱买的是圈层,是面子,是身份。什么防撞梁?没用的,没事儿谁去让人追尾?咱人品摆那呢!
这一平静,多少让人觉得事态似乎就这样无解。厂家表态、经销商加码、客户诉苦,却总像绕着圈踢皮球——表面稳得很,暗地里暗流涌动。
但是!你觉得真的就这么完事了?事情可没那么简单。近期有懂行网友拆开发现,除了没后防撞梁,你猜还有啥?不少配置缩水严重,诸如主动安全、结构强化一类高配才有,低配用户花100多万,只能享受“塑料感”仪表台和座椅。更神奇的是,埃尔法在日本的安全标准可以直线上天,到了国内居然应付式缩水,就连日常小轿车标配的东西都“捡漏”。
让人清醒的是,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想当年,别克GL8、雷克萨斯一众豪车,也是风头一时无两,加价、缺货、减配、投诉,按个“复制/粘贴”全流程。厂家套路永远都换汤不换药,看着市场“供不应求”、客户“舍命排队”,嘴上说自律,心里打算盘。
最后的痛点还真不只是钱。就是有个买家朋友溜达到4S店,问销售“这后部防撞梁在不在?”销售员挠头笑道“要不您买高配?高配‘带点料’。”简直让人服气。买个百万元的车,安全要分版本卖,安全感分档次,开得是埃尔法,活得像升级打怪!
这时候,大伙才明白过来,为啥这些车能加价成“跪涨”——靠的,是稀缺配额、独家垄断、面子经济和圈层话术合力玩出来的翻倍盛宴。厂家手里拿算盘,经销商心里贴算盘,客户荷包揣算盘,全社会都在算“情怀税”、买“面子标”。
你以为风波过了,明年配额放宽,市场价格能下来?天真!反正每年配额就那几辆,等着抢车的队伍只多不少,还经常搞你一波“限量、专享、定制”的饥饿营销。“缺货王”的名号越叫越响,经销商底气更足你不买,自然有有的是人肯加钱排队。
更难的是,消费者嘴上全都明白套路,心里就是放不下“圈层焦虑”你要有一台埃尔法,开出去就被认为是“人生赢家”,哪怕防撞梁不在安全在,朋友圈里也是“社会人”。无奈归无奈,加价归加价,该交的钱分文不少。
争议也越来越大。有人反感“明知割韭菜,偏偏韭菜还想被割,这现实不踏马荒诞吗?”有人愤愤不平“这不就等于官方承认‘割肉加税’?”可家里长辈攒了半辈子钱,就为孩子争点面子,花多点算啥?分歧愈演愈烈,消费陷阱越陷越深。
说实话,埃尔法这出戏嘛,是把“高级感”和“高价感”捆成一块儿卖,才让人一边骂着冤大头一边交钱乐呵呵。用东北话讲,这种套路,真是“脸皮厚到能当锅盖”。你说厂家可怜吗?一点儿都不。你说经销商冤吗?冤人家买不到货吗?倒也不是。反而是消费者最自信——主动跳进这坑,就是得瑟得起!
咋办?你要真爱这台车,钱多、人傻、心大,买呗。要真在乎钱,还是冷静点儿,别光冲那层“老板光环”下单。别等到哪天追尾了,还得感慨一句“活得像笑话,车却开不起玩笑。”
归根结底,买辆车,买的是啥?安全,实用,舒适感,还是能装点罗圈腿的朋友圈?能咬咬牙加价上天的,最后图的是心安,还是面子?这买卖,玩得其实是人心。
照这个节奏,咱中国消费者以后是不是都得练成“冤大头专业户”?明知“高价低配”是个坑,偏偏一到身边流行买就忍不住凑热闹。你觉得,花一百多万买个面子,是抬高身价还是自我安慰?要是你手里有这钱,到底会不会冲着“圈层光环”买单?欢迎大家点上留言,唠唠你心里的“价值传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