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置税退坡临近,车企忙采购,宁德时代供货紧张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买新能源车跟抢火锅店的座位一样,谁先下单谁先乐,慢一步就得等到下一个季度了?

如果你以为堵门是粉丝追星的专利,那你还真低估了中国车企采购员的求生欲。

新能源车购置税补贴退坡前夕,车企采购员们齐聚宁德时代总部,“堵门”抢电池,这阵仗,堪比双十一凌晨抢茅台。

购置税退坡临近,车企忙采购,宁德时代供货紧张-有驾

事情其实很简单也很魔幻——宁德时代产能利用率已经逼近满产,优质高端电池尤其是高镍体系电池,一颗难求。

为什么要“堵门”?

因为今年最后一个季度,新能源车企们都在“抢跑”,谁能多交一台车,年底报表就多一份业绩,大家都憋着劲想赶在补贴退坡前冲刺一把。

于是蔚来、理想、小米、问界这些三十万以上的中高端车型,成了抢电池的主力军。

高端电池就像家里的Wi-Fi,速度快的人都想用,慢了点就只能等明年了。

宁德时代的电池产能利用率90%,储能市场又突然爆发,电池厂商连自己的老板都快认不出来了,忙到110%的产能利用率,连午饭都得插电。

储能需求大涨,南美中东订单排到明年二季度,动力电池的产能被进一步挤压。

你说这不就是典型的“顾头不顾腚”?

前脚刚把储能市场推向高潮,后脚动力电池就快断货了,新能源车企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

你以为二线电池厂就能救场?

想太多了,优质产线早就被抢光了。

宁德时代也不是铁石心肠,出货量大的车企才有“保证和优惠”,小厂只能喝汤。

购置税退坡临近,车企忙采购,宁德时代供货紧张-有驾

这一幕像极了小时候抢红领巾,班长有三个,剩下都得靠缘分。

而且要是宁德时代真为满足短期需求而拼命扩产,等到明年市场冷却,庞大的产能闲置,咋办?

产业链就像斗地主,你有好牌还得看谁跟你玩,万一全员不出,成了“宁王孤勇”。

你说这场“抢电池大战”,本质上是不是一个“预期与现实的博弈”?

大家都想赌一把,只不过赌的是政策窗口,抢的是电池产能,烧的是企业的现金流。

有车企内部人士现身说法:“现在就是抢电池大战,多交一台车四季度就多一份收入。”听着像段子,其实这才是中国制造的真实底色——能拼就拼,能抢就抢,谁都不愿意做最后一只站在椅子上的人。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宁德时代的结构性产能短缺,每次都能把车企逼到墙角?

难道整个新能源产业就这么依赖宁德?

难道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其实这不是宁德时代厉害,而是整个行业还没来得及“进化”。

高镍体系电池对技术门槛和材料把控要求极高,不是谁家后院都能种出来,宁德时代手里攥着供应链和技术,两头吃,利润自然高。

二线电池厂商想分一杯羹,先得熬过原材料采购的“三个月等待期”,等你排队时候,别人已经开饭了。

“T+3”模式说白了就是“你买票进影院,我已经看片结尾了”。

购置税退坡临近,车企忙采购,宁德时代供货紧张-有驾

另外,储能需求的突然暴涨,直接把动力电池的产能给“挤对”了。

宁德时代储能电池出货占比超过20%,原本想着两头挣钱,结果就是一头肉,一头骨头。

磷酸铁锂材料采购向储能倾斜,连带着采用这类电池的爆款车型也跟着遭殃。

谁能想到,车企本来指望磷酸铁锂电池便宜又好用,没料到被“储能兄弟”截胡,开不起夜店没事,开不起产线可就尴尬了。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这场抢电池大战,既像抢消费券,又像高考提前批?

谁资源多,谁“押题准”,谁就能笑到最后。

但问题是,新能源车企和电池厂商都在赌一个未来,这个未来能不能兑现,谁也说不准。

明年补贴一退,市场要是冷却,扩产就是“过度投资”,不扩产就是“产能焦虑”,怎么选都像是考语文最后一道主观题——答得漂亮,不一定得分,答错了,老师还要批评你不懂审题。

是不是觉得整个局面特别像在“玩狼人杀”,大家都在试探,谁是下一个“狼”,谁是下一个“村民”。

宁德时代扩产计划一大堆,山东济宁、广东肇庆、江西宜春、福建厦门、匈牙利、西班牙、印尼,听起来像环游世界,其实都是“明年的希望”。

要是今年把工厂全建好,明年市场一冷,谁给你兜底?

这可不是买房子,买错还能出租,电池厂闲置只会变成“历史遗迹”。

购置税退坡临近,车企忙采购,宁德时代供货紧张-有驾

想了半天,我突然发现,新能源产业的故事其实就是一场“集体焦虑症”的自我治疗。

每个人都怕自己掉队,每个环节都在超负荷运转,谁都想吃肉,结果谁都挤不进去。

这种焦虑,其实也挺普遍——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几年无论是买房、买车、买基金,谁都怕错过最后的窗口期,怕自己等到“退坡”后,什么都变贵,什么都来不及。

当然,也不能全怪宁德时代和车企们太着急。

新能源车渗透率超过50%,大家都想趁着政策红利捞一把。

但问题是,如果每年都像这样抢产能、抢材料、抢政策,行业是不是就没机会静下来做点长远打算?

储能和动力电池互相“抢饭吃”,你以为能两头赢,其实最后可能两头都给自己添堵。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自黑一句: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跟车企采购员一样,怕自己“断稿”。

脑子里一直盘算着,这一波观点能不能押中大家的痛点。

其实,新能源车和电池产业的焦虑,未必是坏事,更多的是一种成长的阵痛。

宁德时代也好,蔚来、理想、小米、问界也罢,谁都有自己的无奈,谁都在赌明年的春天。

最后我想问一句,新能源车企们抢电池、堵门、押产能,是不是也像我们生活中的各种“抢跑”?

你敢不敢慢下来,真的等到明年再看一看?

还是说,这种焦虑本就是行业的底色,等不到缓和,只能继续内卷?

你怎么看,留言区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