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汽车出售总部大楼并转为租用,结合巨额亏损和大规模裁员,显现出这家昔日巨头正处于深刻的系统性危机中。
日产的财务状况十分严峻。2025财年上半年(4月至9月)净亏损高达2219亿日元,而去年同期尚有盈利。此次出售总部大楼是典型的资产变现举措,作价970亿日元(约45亿元人民币),并采用售后回租模式,旨在短期内改善现金流,预计带来739亿日元的净收益。
然而,这种出售核心资产的做法属于 “止血”而非“治病” 。日产面临明年春季一笔大额债务到期的压力,即便出售大楼所得资金,对于弥补巨额亏损和应对到期债务而言,可能仍是杯水车薪。更深层的流动性危机还体现在,其现金流据称仅能维持12-14个月。
日产当前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在关键战略选择上的滞后与失误。
在全球汽车行业向电动化加速转型的浪潮中,日产明显掉队。其纯电车型日产ARIYA在智能驾驶和车机体验上已与中国品牌车型产生代差。同时,日产曾一度孤注一掷押注纯电,却忽视了在北美等市场需求旺盛的混合动力车型布局,导致产品线与市场需求错配。
日产历史上以“技术日产”闻名,但过度追求技术曾导致高负债。此后,在成本控制与技术创新之间似乎未能找到良好平衡,研发投入占比连续三年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削弱了长期竞争力。
日本汽车工业整体在技术路线上押宝氢能源,但氢能在制、储、运等环节成本高昂且技术挑战大,致使日系车企在纯电赛道上起步已晚。
日产在全球两大关键市场均面临巨大挑战。
在中国市场,日产受到国产新能源品牌的强烈冲击。其销量严重依赖日产轩逸这一款车型,通过“以价换量”勉强维持,但2024年全年在华销量同比下滑12.2%。虽然推出了日产N7等电动车型试图破局,但在极其“内卷”的市场环境中,合资品牌的高成本结构使其难以抗衡本土品牌。
美国是日产重要的利润来源市场。自2025年4月起,美国对进口整车征收的关税从原来的2.5%大幅提升至25%(后经谈判降至15%),依然远高于原有水平。这直接削弱了日产出口车辆的竞争力,对其利润造成严重挤压。
为应对危机,日产启动了名为“Re:Nissan”的大规模重组计划,措施包括:到2027财年前在全球裁员2万人(约占总员工15%)、关闭7家工厂并将全球产能从350万辆削减至250万辆。
这些举措与1999年卡洛斯·戈恩拯救日产时采用的“裁员+关厂”成本削减策略相似。然而,时过境迁
当前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已与二十多年前截然不同,单纯的成本削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产品竞争力不足和战略方向偏差的核心问题。
日产的根本出路在于提升产品力,加快电动化转型和本土化进程。尽管日产已调整策略,将产品扩张重点转向混动车型和SUV,并与本田探讨在美国合作生产等可能性,但转型成效尚需时间验证。
日产能否真正实现自救,取决于其能否在推进“Re:Nissan”计划的同时,真正加速技术革新,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并有效应对中美两大市场的挑战。否则,出售总部大楼可能只是其漫长下滑路上的又一个标志性事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