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开始,整个行业的氛围都变得很热闹。特别是像吉利这样的大品牌,每年这个时期都在拼优惠大战。这次他们宣布的好车节从11月1日开始,持续到月底,我倒觉得这个时间窗口挺巧的,不仅仅是为了年底促销,也可能是为了争夺最后一波购车需求。从销量线来看,11月的销量预计会有明显提升(这段先按下不表),毕竟价格一降再降,年轻消费者和换车族都蠢蠢欲动。
我有个朋友卖车,星期一跟我吐槽:这个月订单排得都满了,客户都说,要等能出这个车的优惠再决定。动了心的人多了,特别是手里有点存款,又不想亏太多。你问我怎么想到的?这不是瞎猜,毕竟吉利每次这个档期,兄弟们的优惠力度都挺大,似乎价格战变成了他们的常规操作。
这次他们推出的车型也挺有意思,集结了中国星、博越系的燃油车。销量占比,燃油车大概还是70%以上吧。消费者现在还是更喜欢实实在在的东西,新能源不说不好,但续航焦虑和充电焦虑还在,小城镇的用户接受度也没那么高。所以,这次活动中提到,新车最低价3.99万元起,折算成每个月的车贷,大概也就几百块钱,谁都能接受。
我真的觉得这个价格,除了官方宣传,我们得打个折扣来看。你问我为什么?车价,很多时候是厂家底价+渠道利差+促销附加值的结果。这个价格能不能走得更低?可以,但说实话,厂家利润空间也就那样。这次公布的双重补贴——厂家最高20000元,国家补贴15000元,听起来很给力,但也晓得,实际操作中,很多人买到的还是看得见的优惠券和礼包,打破了各家套路的平衡。
我还注意到很多人关心的置换补贴。大概估算,凡是换车的用户,额外可以再拿到2万左右的优惠。这就像旧手机换新机打折一样,用户都喜欢旧换新这个套路。这个补贴,算下来,实际上能帮用户省下不少钱,还能刺激消费。厂家们也很聪明,越玩越走心——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想要买一个遥远的梦想,更看重当下的实实在在。
你会问:这种狂撒优惠料的背后,有没有陷阱?我觉得是有的。有些车其实价格已经下到很合理的区间,但促销再强,终究不可能打到地板。为什么?因为渠道经理们都知道,压力一大,库存就变多,利润就缩水。从研发角度来说,吉利每年投入的研发资金不算少,车企也希望通过销量冲上去,才能稳住研发团队。
折扣越多,厂商的赢面其实越少。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虽然这里说多款车型参与促销,但实际上,旗舰和热销的车型价格变动不大,主要还是遮遮掩掩,打打背景。也不是一点实惠都没有,打折后,平均每车能节省个几百到一两千,觉得还可以接受。
我还查了点资料,实际上,某些燃油车的百公里成本比起新能源,要低一半。从保值率来看,新能源前几年的贬值速度快点,但这个未必是坏事。因为很多人买车其实都是刚需,省油、省心才是王道。你感兴趣的话,可以算算:一辆30万的车,五年内折旧率,按15%估算,剩下的还能值个4万左右,虽说不好打框架,但也还行。
(这段先按下不表)顺便说一嘴,售后责任也挺重要。前几天,我带朋友去维修,师傅一句话我记到现在:这车维修费用虽然高,但还比较稳,能控得住。真正影响用车成本的,不只是买的价格,而是后续花的钱。所谓买车容易,养车难,这句话一点都没错。
说到养车,很多人关心的油耗和维护成本。我就想:这个活动中强调燃油车型,其实还是想抓住实用派。对于家庭用户来说,燃油车后续的屁事少,配件也容易买到。比起新能源,那些电池包问题、充电桩少的事,哪个更让人头疼?我也在猜测:没想过,变动,会不会反过来促使更多人考虑真正的用车实用性。
你问我:在哪里买车最划算?这我也在琢磨。毕竟,除了官方的补贴,渠道价格、销售策略都影响最终价格。我认识的某个车行,平时的利润空间很紧张,但会在促销期间拼命压价,目的就是拉新客户。把车开出去后,最在乎的,还是能不能保值。
对了,我还翻了翻自己朋友的相册,看到一辆车停在路边,车牌上那个小小的标志,让我想起,很多车主更在意品牌感。买车除了实用性,还关乎面子。这次活动,除了优惠,还被说成感恩1800万用户,我觉得这点挺真诚的。
到底买不买,还得看个人需求。毕竟,城市里的交通堵死,去郊区玩就得有车。你担心的问题反而变成花钱的事,但又不能没有车。
我就想问一句,像这次年末促销,你会不会考虑冲一波呢?还是真打算等明年?其实我觉得,啥时候买车,都得量力而行。
你猜:假设价格还能再砍个千块,效果会变不?还是说,最后的优惠其实都差不多?这事听着挺虚的,但谁知道呢。
这算是我脑海里的购车随想吧,底下都来聊聊你们的想法。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