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的停车场,比案发现场还安静。几根霓虹灯筒散发着冷光,照出了一排排轮胎印,像是刚做完体能训练归队的士兵。若不是偶尔闪过的远光灯和疾驶的电动车尾灯,甚至能听见风在钢筋混凝土之间游荡。取证员的胶鞋踩在水泥地上,发出不合时宜的咯吱声,稍显局促。此刻如果你站在停车场入口,面对着清一色的纯电动汽车,能分辨出谁才是最受欢迎的吗?如果要在这些静止的“证物”中下个判定——哪一款车是今年8个月里“出镜”最多的嫌疑人,你会怎么选?
吉利星愿,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大街小巷时有邂逅。但说它是2025年前8个月全国纯电车销量的NO.1,估计还是有人会下意识蹙起眉头。毕竟我们早都被特斯拉Model Y的高光环伺候惯了,仿佛提到“纯电销量冠军”,不来点马斯克的热血宣言就像刑侦剧没犯罪嫌疑人出场一样单调。不过数据不会说谎——星愿29.6万辆,领先Model Y的24万辆一大截。排行榜第二、第三分别是陪我们“实用主义人生”的五菱宏光MINIEV和价格亲民的比亚迪海鸥。而最抓媒体镜头的莫过于小米SU7,19万辆,位居top5。这些数字冷冰冰,却是最务实的线索,把市场的变局一拍两散。
表面看,这只是一次销量排名的更替。实际上,每个数据都是一枚弹壳——痕迹、动机、市场手法、消费心理,都一点点浮现。老资格“嫌疑人”特斯拉被取代,没有斗志高昂的反抗,更多是身为外来的紧身衣侠,面对本地老炮儿的“地头蛇优势”,有些脱不开身。星愿、MINIEV、海鸥等自主品牌常年和中国马路上的油污、坑洼深夜打交道,比谁都懂得什么才是真正能从1号到8号车位活下来的生存之道。而小米SU7像极了小区新搬来的“高知邻居”:光环、话题、自带粉丝经济效应,用八个月干了“别人家小孩四年级还在考前十,我一学期直接冲前三”的事。但冷静分析,你单凭“网红相”能把蛋糕吃下去多少?以后会不会变成下一个“业绩试探版”?这还难说。
再往下看,宋PLUS新能源、秦PLUS新能源、AIONY、深蓝S05、秦L等车型就像是那种白班夜班不停轮转的骨干警员,辛苦但不容易捞到金字招牌,稳定输出是一种本事,但刷榜未遂也不是什么耻辱。榜单后40名更是乌压压一片草根选手,单月销量不如大厂一天,活得清清白白,存在感不强,却都在用力呼吸。
销量是一张社会关系网的“指纹”。我们痴迷排名,是想用数字考古,看出这个时代哪些人是“上位者”,哪些人在仓促求生。这里没有真正的赢家,只有市场夹缝下一次次变脸。以往纯电市场的“铁三角”——特斯拉、五菱、比亚迪,最新剧本里被分崩离析,各厂商你追我赶,开始在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分市场拼刺刀。这不是某家企业的胜利,而是大家彼此的限制与成全,像一宗没有凶器也没有尸体的悬案,结局永远在更新。
推理到这里常常会让人产生怀疑——销量数据到底能说明什么?它当然能说明产品力、品牌势能、渠道能力、价格策略、营销天赋,甚至运气。也说明资本和舆论的风向,像早班新闻一样流动。可它也有局限,掩盖不了一些“体制内指标考核”的遮羞布、部分车型的“厂商自己买自己”的花式操作,和部分城市“政策护航”的温柔加持。对消费者而言,销量记录不过是“社交货币”,手机换车时喜欢凑个热闹,用自己钱包去投票,凑一把黄牛式的热度。
再说小米SU7,确实让不少同行晚上加班查阅接口文档。八个月爆出近19万辆,这不仅是供应链铁军的“速度定律”,也有人气流量的“粉丝经济学”。但,粉丝终究是粉丝,拿口号当持枪证的事,久了也会疲劳。下一个爆款享受“狂热滤镜”的时候,小米会不会挨个坐过山车?业内早已见怪不怪。
对于销量榜末的一众车型,如蔚来ET5T、长安启源A07、海豹06、小鹏G9、欧拉好猫、启辰VX6、岚图梦想家、五菱星光S等等,既无高光时刻,也谈不上垂危抢救,更像案卷柜里蒙尘的老卷宗,存在,但短时间翻阅价值不高。有些产品甚至可以归纳为“活着就是胜利”,总比在榜外自暴自弃强。市场空间有限,注定有人仰望星空,有人默默扫地。
职业习惯让我总想在碎片信息背后梳理原委。譬如:自主品牌的逆袭是偶然还是必然?网红爆款到底是长尾还是昙花一现?下一个经典车型何时再现?纯电市场的格局难以被一条线串成因果,往往是一团乱麻交集着欲望、政策、时机和误判。偶尔想自嘲一句,我们花了这么多年才把“油电”之争研究透,结果迎来“品牌榜、流量榜、保值榜”三分天下的热闹。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像极了侦查现场抓到一堆指纹,反而看不清谁才是幕后主使。
讲了这么多,其实想问:你手里要是有点“购车指标”或者“抢购名额”,在各种爆款、冷门、网红之间,你会更信数据、故事、品牌,还是朋友的一句劝?销量冠军,值得信任,还是更值得怀疑?
岁月如案卷,销量如证据。解读与相信,不过一线之隔。选择权还是留在你手里,这案子,还请诸位自行判决。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