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迭代加速 本质未变 未来何往
新能源车换代太快了。半年一改款。一年一换代。有人甚至创造了新词——“年抛型电车”。这节奏。让人恍惚。汽车。这是要变成快消品了吗?像手机一样。常换常新?
但。真的如此吗?
01 快消表象,错觉背后
快消品是什么?使用寿命短。消费速度快。依靠消费者高频次重复使用消耗实现价值。牙膏、纸巾、零食是典型。它们单价低。决策简单。冲动购买常见。
汽车呢?一直以来。它都是仅次于房产的大宗消费品。耐用消费品。购买决策漫长复杂。反复研究、对比参数、试驾、筹措资金…平均价格接近20万元。普通人家里仅次于房产的重大支出。
那为何会产生“汽车变快消品”的疑问?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指出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传统燃油车是机械产品。新能源汽车则有很多智能化功能。被认为越来越像电子产品。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让百姓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增强。汽车也变得便宜。几万元的车功能也挺多性能指标也挺强。
换车周期确实在缩短。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传统燃油车换车周期约6-8年。新能源汽车则缩短至3-5年左右。技术迭代快。消费者更乐于接受新事物。
但这只是表象。本质未变。
02 耐用品内核,车规级坚守
车规级。不是消费级。 这是车企的共识。
岚图汽车CEO卢放明确表态:即使用户换车频率加快。安全、耐用、可靠依然是首位。不能用快消品的逻辑开发汽车。造车永远要符合“车规级”标准。而非“消费级”标准。
一汽奥迪的李凤刚也说:消费级和车规级芯片差别很大。汽车不是快消品。奥迪绝不会拿用户练手。蔚来李斌强调:汽车不是快消品。是需要车企用心去做的耐用品…它的每一块钢板、每一根线束。都得扛住十几年的风吹日晒。
芯片要求尤其严苛。消费级芯片设计寿命普遍3-5年。缺陷率允许到500PPM(每100万件允许500件故障)。车规级芯片呢?要用于10-15年甚至更久。缺陷率通常要求低于1PPM(百万分之一)。
为什么?汽车要面临高温、低温、雨雪、沙尘、颠簸、震动等复杂恶劣环境。手机、电脑只在室内温暖舒适环境。可靠性要求根本不同。
研发测试周期也完全不同。一款新车型研发需经历36-48个月测试。包括冬夏极端工况验证、碰撞安全实验等。仅电池包可靠性测试就需耗时1年以上。快消品不可能这样。
所以。“半年一改款、一年一换代”。更多是原有产品的延伸微调或软件升级。硬件层面很难快速升级迭代。
03 未来趋势,融合与回归
汽车正变革。部分特征有类似快消品的变化。但未来很长时间内。它仍将保持耐用消费品基本属性。只会在产品创新、消费模式等方面持续演变。与快消品一些理念相互融合。
商业模式会更丰富灵活。消费者买车甚至可以只买服务。像手机一样签两三年合约。每月付一定费用。服务包可含充电费、停车费、过路费、维修保养洗车等。
技术发展也让不同品牌车型可共用底盘——“滑板底盘”已出现。能个性化设计外观内饰。
但喧嚣过后。价值在回归。2025年可能是转折点。保值率重新重要。质量、服务和产品稳定性被重新关注。浮躁过去。人们终将记起——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追新追热的。
04 理性看待,安心选择
面对快速迭代。消费者难免焦虑。有人刚买新车三个月。就遇产品换代降价。郁闷。
但请理解:汽车核心价值未变。它需是长期伙伴。共度风雨。守护安全。
选购时:
•关注安全耐用:车规级标准是底线。
•理性看待更新:“半年一改款”多为微调或软件升级。硬件大幅升级并非易事。
•考虑保值率:技术迭代可能影响二手车价值。
•选择可靠品牌:注重长期口碑。而非仅追逐新功能。
汽车不会成为快消品。它只是换上了电子产品的衣裳。骨子里还是那个需要耐用十几年的伙伴。
变的只是表象。不变的。是出行的本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