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跌回七块那天,我朋友发了条消息:我的油车好像又能再战十年了。我回了个笑哭的表情。这感觉太真实了,就在去年油价冲着九块、十块去的时候,他还在满世界打听哪款电动爹的折扣最大,那焦虑劲儿,恨不得第二天就把开了六年的老伙计送去报废。
风向转变得就是这么快,快得让人有点恍惚。杭州街头那些安静滑过的网约车,十辆里有八辆你都听不见发动机的响声。跟司机师傅聊天,他们最得意的是晚上收车,充电桩一插,回家睡觉,第二天早上又是满血复活的一天。比起过去在加油站排半个多小时的长队,这时间省得实实在在。
听起来是挺美的。但你要是多问一句,师傅们的眉头可能就皱起来了。话匣子一开,全是跑长途的顾虑和过年回家的充电噩梦。服务区里,一排电动车安安静静地趴窝充电,车主们在寒风里跺着脚,眼巴巴看着旁边的燃油车三五分钟加满油,一脚油门潇洒离去。那一刻,你心里想的恐怕就不是每个月省下那点电费了。
德国高速上的情景就更黑色幽默了。开着燃油车的德国老哥从排着长队的电动车旁慢悠悠经过,还好心探出头问一句:哥们儿,你们这得充多久啊?那场面,讽刺效果拉满了。你说电动车的优越感,在那一刻还剩下多少?
这事儿一放大到全球,就更有意思了。丰田和大众这些老牌巨头,一边砸钱搞电动化,一边还在吭哧吭哧地研发新的发动机技术。很多人不理解,觉得他们是冥古不化,是在给自己的燃油帝国续命。可你把目光投向非洲、南美,或者东南亚那些地方呢?别说高速服务区了,就是大城市里找个靠谱的充电桩都费劲。在那些地方,一辆皮实耐用的燃油车,意味着生计,意味着能去到更远的地方,那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生存逻辑。
所以你看,所谓的大趋势,在不同的角落,展现出的是完全不同的面貌。在我们这里,政策的指挥棒挥舞得明确有力,2030年燃油车销量见顶的路线图早就画好了。挪威那边更是激进,充电桩比加油站还多,电动车占有率冲到了八成,几乎是提前进入了未来。
可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又是另一番景象。他们的充电桩密度不到我们的十分之一,导致电动车更多是成了城里人日常通勤的第二辆车,真要拖家带口长途旅行,还是得靠车库里那台大排量的皮卡或者SUV。没有足够的基础设施支撑,电动爹就永远只是个玩具。
兜兜转转,最终还是回到了我们普通人的选择上。这笔账,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一年开个一万五千公里,油价涨一块,一年就得多掏一千五百块。夜里三毛钱一度的谷时电,一年下来电费不到两千。这数字摆在眼前,谁都动心。
但数字是冰冷的,现实却充满了各种麻烦。冬天肉眼可见的续航缩水,二手车市场那惨不忍睹的保值率,还有就是那个最要命的充电桩问题。想在小区的地库里安个私桩,物业一句电容不够,就能把你所有的美好幻想堵回去。公司的充电桩?恭喜你,加入八点半之前就得抢车位的内卷大军。
油价,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背后拨弄着所有人的神经。它涨,我们焦虑,倒向电动车;它跌,我们又开始犹豫,觉得燃油车似乎也没那么不堪。这种反复拉扯,可能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五年之内,大概率还是油电共存,谁也无法彻底取代谁。
最终,能给这场拉锯战画上句号的,或许真的就是油价的最后一根稻草,就看它会压在哪一边了。你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