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美国遇冷,中国订单火爆,本土品牌竞争激烈

最近特斯拉在中美两头的消息,看得真是让人感慨。你说一家公司,在美国本土混得……怎么形容呢,像家门口的小卖部门可罗雀,顾客不进;可在中国这边,仿佛刚发新货,全城都抢着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这背后到底是马斯克在主动调整方向,还是被市场推着走的?

一个很扎眼的事实:中国12万单VS美国市场份额降到38%。表面看,是中国市场火爆,美国市场快速降温。可真要刨根问底,这其中不只是谁“抛弃”谁那么简单。

先说说美国。大家都说美国人“环保意识强”,电动车起飞早,政府还给补贴,咋特斯拉一到今年就拿不住了?这里头有几个细节,我琢磨着挺有意思。

第一,特斯拉在美国的“光环期”确实过了。刚开始的时候,有了补贴政策,开个特斯拉在朋友圈、街区里很有面子,炫科技、秀环保。但好东西见多了,大家不稀罕了,市场早就不止特斯拉一家。丰田、本田、现代这些老牌车企一旦发力,立马推出一堆性价比更高优惠更大的新车型。美国普通老百姓随手一算账,发现买别的也行啊。特斯拉优惠不给力,价格还没比人家厚道多少,凭啥还要继续挺你呢?

第二,美国本身油价降了,开汽油车又方便又便宜。大家日子紧着过,对“环保情怀”没太大兴趣,更在乎腰包。再加上最近电动车新闻老有负面:什么电池起火、FSD出事故、维护不便……民众自然往后缩。调查显示,愿意买电动车的人从25%掉到16%,留给特斯拉的蛋糕本来就有限。

第三,马斯克玩得太“高冷”。本该顺应市场调整打法的时候,他反而端着。美国人想要六座SUV,马斯克说“考虑到自动驾驶情况,可能永远不会生产”;别家都大促,他按兵不动;自动驾驶政策和技术受限,消费者体验又没升级。等于说,特斯拉到了美国自己的地盘,都不愿配合美国老百姓的实际需要,这不是等着别人抢份额嘛?

再看中国市场。说到底,现在这基本成了特斯拉的营收大本营。各种数据摆在那儿——订单猛增,六座Model YL一上市就来12万台,上海工厂产量全球快一半。特斯拉在中国为什么能这么火?原因其实一点儿不复杂。

第一,国内新能源的基盘太大了。今年光上半年,新能源车销量就快700万辆,你说美国加一起能摸到多少?中国老百姓接受新事物速度真不是盖的。

第二,特斯拉学聪明了,终于开始专门给中国消费者“量身定做”。这六座版,空间加大、布局更灵活,正好符合国人追求“大空间”“家庭出行”的实际需求;价格也比之前更有诚意。以前的特斯拉老搞全球一套方案,那是天真,现在算摸到门道儿了。

可话说回来,特斯拉的好日子,不是没有隐忧。比亚迪、小米这些本土品牌原地起飞,各种性价比创新玩得比老外还溜。什么刀片电池、智能座舱、价廉物美的外形设计,一个接一个上新,紧紧盯着消费者的痛点。

这下特斯拉开始“内卷”了,上个月刚搞了Model 3长续航,新版本、低价款、智能配置都安排上了。可你仔细算算,这半年特斯拉销量其实也降了——5.4%的降幅,说多不多,说少也绝对不能忽视。中国车市现在是红海,本土品牌不光价格打得狠,智能化、创新体验、服务更懂中国人。特斯拉要是还拿“国际大品牌”当护身符,迟早会被耗下去。

再说自动驾驶,特斯拉/马斯克最自信的杀手锏,真心还没在中国彻底落地。FSD在美国都还老出事,政策适配又慢,中国市场更复杂,连送快递的小哥都不是一个能预期的变量,更别提各种交规、老百姓安全意识不同。自动驾驶不是说想落地就能落地的,指望它翻盘?没那么快。

问题就来了:特斯拉到底该怎么走?

有人说,马斯克最近执念太重,一心压宝自动驾驶出租车、机器人,觉得那才是下一步的大风口。可说到底,现在养活整个公司的还只是卖汽车。自动驾驶解决了“demo秀”没给用户普及、赚钱;Robotaxi视频炫得飞起,亏损补贴还得靠卖车的钱往里填。要是车卖不动了,未来这几个“高科技”的研发投入都成问题。万亿美元市值是靠预期撑出来的,真要是预期崩了,市值分分钟蒸发。

反过来看,中国市场现在是特斯拉的“救世主”,但这条路能走多久?对比亚迪、小米、极氪这些本土车企,特斯拉领先优势在快速消耗,新打法不出,最后可能变成“外来和尚好念经”的老套路,撑不得几季。

你说马斯克是不是应该放下身段,别再搞孤芳自赏?美国市场别一味躲、也可以针对当地需求回炉再造,抓住用户痛点,哪怕改改车型、方案,让对手没那么容易超车。中国市场更得抓紧本土化,服务、体验、智能、配置,全套跟上,甚至适当“入乡随俗”,别只想着国外那一套教条。不能所有资源都压在一个地方,更不能仗着美国政策护着大头,忽视了市场变化。

说到底,马斯克的战略如果还这“一条心扑未来”,两头迟早出问题。美国市场份额流失快点,其他品牌马上填上去。中国市场也绝不是哪个外国品牌能长期一统天下。本土创新速度空前,消费者选车不再迷信国外品牌光环。

所以现在的问题不是“美国抛弃特斯拉”,或者“特斯拉要抛弃美国”,而是你面对变化的时候,是不是还在自说自话,还是敢于面对现实、调整路数?是继续吃老本,还是认认真真脚踏实地做产品,提升市场体验,跟着用户需求变?

特斯拉美国遇冷,中国订单火爆,本土品牌竞争激烈-有驾
特斯拉美国遇冷,中国订单火爆,本土品牌竞争激烈-有驾
特斯拉美国遇冷,中国订单火爆,本土品牌竞争激烈-有驾
特斯拉美国遇冷,中国订单火爆,本土品牌竞争激烈-有驾

特斯拉如果还想活得滋润,你得先把车卖好,把服务做到位,打通技术堵点,稳住现在的基本盘。客户交车的喜悦、售后体验的升级、技术创新的迭代,这些其实比什么“斜杠未来”更管用。只有把根扎稳了,才能真正等到下一次风口来临。

现在的尴尬跟谁“抛弃”谁没多大关系,说到底,市场只有一个标准:你有没有给用户带来实打实的价值。马斯克作为弄潮儿该明白这个道理,别光顾着遥望未来,眼下这摊子事儿还得先收拾明白,不是么?

特斯拉美国遇冷,中国订单火爆,本土品牌竞争激烈-有驾
特斯拉美国遇冷,中国订单火爆,本土品牌竞争激烈-有驾
特斯拉美国遇冷,中国订单火爆,本土品牌竞争激烈-有驾
特斯拉美国遇冷,中国订单火爆,本土品牌竞争激烈-有驾
特斯拉美国遇冷,中国订单火爆,本土品牌竞争激烈-有驾
特斯拉美国遇冷,中国订单火爆,本土品牌竞争激烈-有驾
特斯拉美国遇冷,中国订单火爆,本土品牌竞争激烈-有驾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