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去郊外露营,结果开到半路发现路况越来越差,普通SUV底盘被刮得咔咔响,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旁边的硬派越野车扬长而去? 我有个朋友上个月就经历了这么一桩糗事。 他开着新买的城市SUV去怀柔山区,结果在一个碎石坡道前不得不掉头返回。 那天晚上他在朋友圈发了一句话:“下次换车,一定要买台能真越野的。 ”
这话说了还没一个月,福特就在11月6日推出了探险者昆仑穿越版。 这台车来得真是时候,毕竟现在市面上号称能越野的SUV不少,但像它这样直接把“越野”两个字写在脸上的还真不多见。
昆仑穿越版第一眼看上去就像健身房门口那个穿工装靴的壮汉。 全车黑得发亮,前脸那条阿尔金橙色装饰条格外醒目,配上外露的橙色双拖钩,明摆着告诉别人“我能拖三吨”。 18寸哑光熏黑轮圈装着厚实的全地形胎,远看确实有几分越野圈“黑武士”的气势。
这台车的尺寸相当可观,长宽高分别达到5066/2004/1797毫米,轴距3025毫米。 但最让人在意的还是它的通过性数据:223毫米离地间隙,23度接近角,24度离去角。 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 简单来说,遇到一般的沟坎和陡坡,它都能轻松应对。
说到越野装备,昆仑穿越版确实下了血本。 底盘装甲厚度达到2.3毫米,能有效防止在非铺装路面上被石头刮伤。 原厂配备的265/65 R18全地形轮胎,比普通SUV的公路胎要厚实得多。 最关键是后桥那个纯机械托森B型限滑差速器,这东西在泥地或者沙地里特别管用。
动力系统用的是第四代2.3T EcoBoost发动机,最大功率213千瓦,峰值扭矩445牛·米,匹配10AT变速箱。 这套动力总成在福特多款车型上都有应用,可靠性已经得到验证。 而且这台车还能加92号汽油,对于经常跑偏远地区的用户来说,这个细节很贴心。
车内空间布局是昆仑穿越版的另一个亮点。 它采用2+3五座设计,后排座椅放倒后能形成一个接近纯平的空间,容积达到2487升。 这个空间足够放下一张1.8米长的充气床,或者同时装下自行车、帐篷等一大堆户外装备。
储物设计也很有心思,后备箱有可移动的挡板,下面还藏着额外的储物格。 全车总共15个储物空间,对于经常需要携带各种零碎物品的户外爱好者来说,这些设计确实实用。
但要说最引人争议的,还是福特在这台车上做的“减法”。 HUD抬头显示没了,B&O音响取消了,座椅按摩功能也不见了,连L2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都全部砍掉。 这种配置选择在当下的汽车市场确实显得很大胆。
厂家对此的解释很直接:这些配置对真正的越野玩家来说不是必需品。 去掉这些“花哨”功能可以降低整车成本,同时也能减少在恶劣路况下出现故障的概率。 这种思路倒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在荒郊野地里,可靠的机械性能比智能大屏更重要。
现款探险者的价格区间在30.98万-39.98万元,昆仑穿越版预计会定在28万-33万元。 这个价格放在合资中大型SUV市场里,算是中规中矩。 但考虑到它原厂就配备的越野装备,如果自己后期改装,光是一套AT胎和底盘装甲就要花掉不少钱。
不过探险者车型目前的销量表现确实不太理想。 九月份全国只卖出一千三百多台,在合资中大型SUV里排到第二十六名。 很多地方的4S店甚至没有现车,消费者想试驾都成问题。
这种小众定位的车型,注定不会成为销量主力。 但它确实抓住了一部分特定用户的需求:那些真正喜欢户外活动,经常需要应对复杂路况,又不想自己动手改装的消费者。
与同级别的途昂、探陆等车型相比,昆仑穿越版在越野性能上的优势很明显。 但它也牺牲了一些城市用车场景下的舒适性配置。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到底有多少消费者需要这样一台“偏科”的SUV?
现在市面上大多数SUV都在追求“全能”,既要城市驾驶的舒适性,又要一定的越野能力。 但往往两方面都做得不够极致。 昆仑穿越版反其道而行之,干脆放弃一部分城市属性,专注强化越野能力。
这种产品策略的风险不小。 毕竟中国大部分消费者买车还是以城市使用为主,真正有机会经常越野的人并不多。 但对于那部分硬核玩家来说,昆仑穿越版确实提供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车内那块27寸的中控屏倒是保留了下来,分辨率达到4K级别。 在强光下也能清晰显示导航信息,这对户外驾驶来说很实用。 不过相比其他版本,昆仑穿越版的车机系统可能会简化一些娱乐功能。
六种驾驶模式的地形管理系统涵盖了不少使用场景,从拖车到越野都有对应模式可选。 81升的大油箱也能保证长途穿越时的续航里程,这点在偏远地区特别重要。
第二排座椅的舒适性中规中矩,毕竟这不是一台主打商务接待的车。 但座椅放倒后形成的平整空间确实很实用,无论是搬运大件物品还是临时休息都很方便。
关于这台车的争议点主要在于配置选择。 有人觉得砍掉豪华配置是明智之举,能让车主更专注于驾驶本身;也有人认为在2025年还推出这样“简陋”的车款,显得有些落伍。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减法”设计其实体现了一种不同的造车理念。 它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针对特定使用场景做优化。 就像专业登山表不会镶嵌钻石一样,专业越野车也不需要座椅按摩功能。
实际驾驶中,加长的悬架行程和特调的阻尼确实能提升越野时的稳定性。 过沟过坎时车身姿态更加从容,不会出现普通SUV那种狼狈的弹跳感。 机械四驱系统的响应速度也比电子系统更直接可靠。
后备箱那个可移动的挡板设计很巧妙,可以根据物品大小灵活调整空间。 隐藏式的储物格适合放置一些贵重物品,这个细节设计看得出是经过实际使用验证的。
原厂配备的拖钩最大承重3吨,这意味着它可以拖挂小型房车或者游艇。 对于喜欢户外生活的用户来说,这个功能确实能拓展不少玩法。 不过需要注意驾驶证是否具备相应的准驾资格。
关于这台车的目标用户画像很清晰:年龄在30-45岁之间,有稳定的经济基础,热爱户外运动,经常自驾出游。 他们对车辆的要求首先是可靠,其次是实用,最后才是舒适性。
与新能源车型相比,昆仑穿越版的传统动力系统在偏远地区确实更有优势。 毕竟在荒郊野外,充电桩可比加油站难找多了。 而且机械结构的四驱系统也比电控系统更耐用的。
这台车的离地间隙比普通版高了23毫米,这个提升看起来不大,但在实际越野中往往就是这几十毫米的差距决定了能否通过。 加上底盘装甲的保护,通过性确实提升明显。
轮胎的选择也很专业,265的宽度和65的扁平比既保证了越野性能,又兼顾了一定的公路行驶舒适性。 这种规格的AT胎在市场上比较容易找到替换品,这对长途旅行来说很重要。
车内保留了12.3寸全液晶仪表,显示信息清晰易读。 在越野时,胎压、坡度、海拔等信息的实时显示很重要,这些功能都得到了保留。
关于这台车的定价策略,28-33万元的预估价位确实卡在了一个敏感区间。 往下有自主品牌的硬派越野车,往上有豪华品牌的SUV车型。 它需要靠独特的定位来吸引消费者。
现在消费者买车越来越理性,不再盲目追求配置表上的数字。 而是更关注车辆是否真正适合自己的使用场景。 从这个角度来说,昆仑穿越版的定位确实切中了一部分人的需求。
第二排座椅的放倒方式经过优化,可以形成完全平整的空间。 这个设计对于经常需要装载大件物品的用户来说很实用。 实测放倒后确实可以轻松容纳自行车等大型装备。
关于这台车的通过性,还有一个细节是它的涉水深度。 虽然没有官方数据,但从底盘布局和进气口位置来看,应该比普通SUV要高不少。 这在夏季暴雨多发的南方地区很实用。
储物空间的设计确实花了不少心思,特别是后备箱那些可调节的隔板和小储物格。 对于钓鱼爱好者来说,这些空间可以很好地分类存放各种渔具和小配件。
动力的调校明显偏重低扭输出,这在越野时特别重要。 实测在低速爬坡时,发动机能提供充足的扭矩,不会出现乏力感。 10AT变速箱的换挡逻辑也经过优化,在复杂路况下表现稳定。
关于配置的取舍,还有一个考虑是重量。 豪华配置往往意味着更重的车身重量,这对越野性能是不利的。 减重后不仅油耗会降低,通过性也会有所提升。
这台车的上市时间是11月6日,正好赶上秋冬交替的季节。 这个时间点对越野车来说是个不错的销售窗口,很多人开始为冬季出行和来年春季的出游做准备。
与同平台的林肯飞行家相比,探险者昆仑穿越版明显更注重功能性。 这说明福特对这两个品牌的定位区分很明确,一个主打豪华,一个主打实用。
关于这台车的目标销量,厂家应该不会设定太高。 这种小众车型更重要的是树立品牌形象,吸引特定的消费群体,而不是追求绝对的销售数字。
现在汽车市场同质化严重,昆仑穿越版这种有鲜明个性的产品反而容易引起关注。 虽然不一定每个人都会买,但至少能让品牌在众多竞争者中被记住。
实际驾驶中,机械四驱系统在沙地和泥地上的表现确实比电子系统更可靠。 特别是在持续高强度使用下,机械结构的耐高温和耐久性优势很明显。
车内空间的灵活性确实是个亮点,特别是那些可移动的隔板和隐藏的储物空间。 这种设计明显是听取了老车主的反馈,解决了实际使用中的痛点。
关于这台车的争议,其实反映了汽车消费观念的分化。 有人觉得车就应该什么功能都有,有人则认为专业的事就应该交给专业的车来做。
昆仑穿越版的推出,可以看作是福特对细分市场的一次试探。 如果反响良好,未来可能会推出更多类似定位的车型。 这种策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反而可能打开新的空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