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州的电动车就像被按了快进键,原来每年新增600多万辆车,如今实际上街的也差不多达到这个数据了(这段先按下不表)。不出意外,没人想到这些路边小绵羊会变成全民必防的重点对象。光是无牌的电动车,就超过200万辆。这么庞大的数字,要不抓个5万交警都难以覆盖,管理成本不说,罚款跟维护的投入算算也微不足道。你试想,要是每辆车都要一对一检查,也只能靠天意。
我一边骑着快到报废边缘的电动车,耳边还能听到一个朋友的抱怨:这车不管改装成什么样,基本上整条路上都超重。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超重不仅让操控变差,刹车距离都能拉长十米,偏偏很多车都偷偷加了燃料,一不小心就出事。这点我没细想过,或许因为超重的后果似乎没那么直观,但日常用感——刹不住,转不动,也不是闹着玩的。
说到这,广州的新规就像倒了个安全罩。从罚款、扣车到注销,重典让人心惊肉跳。特别是那些打着自由的幌子搞假牌、改装车的人。上次在路口看到一个帅气的小黄车,牌照是伪造的,但司机还在微笑,仿佛胜券在握。交警果断地将车查扣,那个场景让我觉得,如果不狠点,乱象就会越拉越大。
我试图理解为什么这么严格。他们的意思很明确——整次打击行动,是要让乱象无藏身之地。想象一下,在广州,单靠几千交警,管理600万辆电动车,难不难?我心里偷偷估算了一下:平均一辆车每年成本大概也就百到两百元的维护费(体感/估算),罚一下剩几毛钱,对于违规者来说,真是成本低廉。而你知道的,如果有人觉得罚得少,处罚也不算严重,那就更容易变成你看,我这车处处违规都没事。反正也没几个人查。
这里面也有一些疑问:电动车的责任归属是不是本身就混乱?比如电鸡车(电动摩托),不按规定车道走,出事故全责是否合理?我觉得有点偏激,但现实就这么一回事。多年来我观察:那些骑得快、改得炸裂的车主,大多都没啥交通意识,只是单纯为了快几个瞬间的刺激。
他们还没考虑到——工具没错,真正的问题在于人。一台车再先进,操作不规范,问题就随时会爆发。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广州现在搞得很彻底,堵车、罚款、扣车,动真格。从某个角度讲,一线执法,有点像清洁工倒垃圾,要做就得做到面子上。要是全城实行无牌遮牌即查即扣,单纯街面,就能净化不少。
规矩再严,也阻挡不了那些藏龙卧虎的改装车和挡牌的人。晚上在某个地铁站旁,我看到一辆改装电摩,速度快得像飞一样。驾驶者嘴角带笑,似乎在挑战规则。那些挡牌的车辆,短时间内查获的只是少部分,很多都还在偷偷摸摸运行,白天不碍事,夜里偷偷溜达。
对,问题还在于底层管理的天花板。要是只打明显,暗地里那些灰色产业仍在繁衍。其实我早想问:电动车的管理成本到底在什么程度?广州花了多少钱,能堵住空子?而且,除了罚款和扣车,真的能遏制那些站不住脚的违规行为吗?我猜不一定。有时候责任还得靠自觉——<这里也有个疑问:为什么总有人觉得违规没那么严重,觉得没事的可能还是因为惯了?>。
有趣的是,最近在某个小区门口,我发现有些无牌车还推不过去,堵得满满,搅乱了小区秩序。有人会说:这是管理不善。其实未必。可能一部分车主早就心知肚明,不过明知故犯的底气,或许也是因为罚得少、管得松。但我觉得,跟油车一样,违规乱停的后果也不是不可以严惩。
一番细想,这次新规出来,可以说像是开刀。既制约了伪造、也遏制了超重的危险行为。问题在于:它能否切实落实?或许要持续用铁腕来维护秩序。有人会想:广州这么大,600万辆电动车,真能做到请君入瓮?我不敢保证,但只要有环节跑掉,乱象就能卷土重来。
我还在想:管得越多,车主是不是越惯于养成违规的惯?我倒觉得,有些野生的改装车,是因为规则太空泛,所以他们觉得我能偷偷改。至于电鸡车不按线行驶引发冲突,你要说这个规矩到底合理?可能并没有确保好,但至少让人心里会警觉。
有人会问:是不是还得加派一些特别的执法队伍?比如专门盯着非标车、挡牌车。我觉得,这是必要的,但成本太高。不光是钱问题,更关键是管理的效率。毕竟,谁也不愿花时间追逐每一辆车。刚刚我看到一份统计,超过200万辆未挂牌未持证的车,只要能彻底遏制一部分隐藏的问题线索,已经算是打赢了一半仗。
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作为普通驾驶者,交通安全的责任感才是根本。当路上大多数车主都能自觉按规行驶,难题就会少很多。否则,罚款和执法都是死循环。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某个朋友说过,提升交通意识,关键在教育。我自己觉得,除非我们都愿意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否则这种硬性措施,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有了这些思考,我又开始反问自己:电动车会不会逐渐变得像分门别类的精致工具?除了普通代步,逐步走向有证上路和有牌照识别。那个无牌的隐藏力量,会不会越来越多?还是说,监管总会追赶上?
总结一下,打个比喻:广州的这次整顿就像给泥巴车加了一层螺丝钉,表面看一定程度上收紧了,但底下那堆散乱、未完全被揪出来的泥泞还需要时间清理。
当我们站在门外,看着街上的乱象,心中会不会也隐隐有点无奈?他们说管理之难在于人性。但我觉得,最根本的还是:谁能把交通规则的理念,真正变成惯,那么整条路就会变得更安全、更有序。到那个时候,可能不需要一票雷霆手段,只是每个人都能心安理得地走在规则之中。
---
我不太确定:电动车越管越紧,还是越命越大?也许,两者只是不同的侧面。
你觉得,未来除了罚款和扣车,能不能用技术手段让车自己会遵守规则,比如——"智能反馈装置"?说到这,忽然想到的一个细节:我坐在公共汽车上,看着街上的电动车一排排整齐,似乎管理变得更有章法。
想像未来的某天,街上那些街头狂飙的电摩会不会变成理性的巡航者?还是,某天,我们会惯所有车都带着身份证、都在轨迹上跑,像铁路那样,走得井井有条。你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