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杀回来了!渗透率反超新能源

资本掉头、车企加码,油电大战再掀波澜

当所有人以为燃油车即将退场时,它却杀了个回马枪。

燃油车杀回来了!渗透率反超新能源-有驾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车市出现戏剧性转折:燃油车渗透率回升至57.57%,单月销量甚至反超新能源车42万辆。 你猜怎么着? 资本突然掉头扑向燃油车,吉利CEO淦家阅公开宣称“不会放弃燃油车”,长城CTO吴会肖宣布加大燃油发动机投入,广汽前董事长曾庆洪更直接呼吁“油电平权”。

价格战的血与泪

燃油车的销量反弹并非技术突破的胜利,而是一场惨烈的“断臂求生”。 自2024年起,燃油车阵营开启自杀式降价:别克君威起售价腰斩至10.69万元,捷豹XEL降至18.98万,奥迪Q7黑武士版低至45.99万。

更狠的是,合资B级车标杆雅阁、凯美瑞跌破15万,自主品牌MG5将1.5T车型压到6万区间,甚至喊出“零百加速超越电车”的口号。

这种饮鸩止渴的策略让合资车企利润暴跌。 大众、Stellantis等巨头2024年三季度营收下滑超30%,部分品牌已靠出口转移产能续命。

燃油车杀回来了!渗透率反超新能源-有驾

产能过剩的全球困局

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在重庆论坛上警告:“当今世界汽车工业存在严重产能过剩。 ”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汽车产能利用率仅65%,远低于70%-90%的健康线。

中国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更尖锐:3000万辆燃油车存量产能中,大量沦为闲置资产。 广汽菲克长沙工厂历经五次流拍,起拍价从36亿暴跌至无人问津;北京现代重庆工厂最终以16.2亿元贱卖,比首次挂牌价缩水超20亿。

而新能源新建的2000万辆产能,仅消化了200万-300万辆燃油车闲置产能。 工信部原副部长苏波直言:“油车产能放空面临生死存亡危机。 ”

燃油车杀回来了!渗透率反超新能源-有驾

需求韧性的三大支点

为何燃油车还能绝地反击? 三四线城市给出答案:这里燃油车渗透率仍超60%,长途货运、极寒地区用户偏好度达85%。 春节返乡潮期间,燃油车“加油5分钟续航600公里”的优势,在充电网络薄弱地区形成碾压式体验。

海外市场成救命稻草。 2024年中国燃油车出口457.4万辆,同比暴涨23.5%,远超新能源车128.4万辆的出口量。 中东、非洲、东南亚对高性价比燃油车需求旺盛,奇瑞去年出口的114万辆汽车中,燃油车占比超八成。

政策天平开始回调。 河北等地以旧换新补贴中,燃油车最高可获1.5万元,虽比新能源少5000元,但终结了“纯电独享补贴”的时代。 海南甚至对轮渡上的新能源车实施歧视性政策,要求其“单独停靠船边”。

被忽视的新能源瓶颈

当专家高喊“2035年禁售燃油车”时,现实泼来冷水。 欧盟已推翻2035禁售令,允许碳排放达标的“绿色燃料燃油车”继续销售。

新能源车的隐性成本正在暴露:三年车龄的纯电动车残值仅剩30%-40%,远低于燃油车的50%-60%;最早一批新能源车面临电池更换费超过残值的尴尬。

安全焦虑持续发酵。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证实,锂电池充放电必然产生枝晶现象,最终导致短路自燃。 海南官方甚至禁止新能源车与乘客同船运输。

更残酷的是,全球锂矿储量83%掌握在智利、澳大利亚等国手中,中国自给率不足3%。

消费者用钱包投票给出最终答案:当10万元能买到零百加速6秒的插混车,没人愿为“发动机轰鸣”支付溢价;当北方车主在零下20℃看着电动车续航腰斩,加油枪的嘶鸣成了最安心的声音。

市场从未非黑即白,资本逐利的刀锋下,生存从来不是选择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