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扎堆德国马路,电动车销量大涨,大众地位仍稳

谁能想到,中国车真的在德国马路上越跑越多了?前几年,要说“国产车”进德国市场,大部分人可能一笑了之:德国,那可是车轮上的国家,大众、宝马、奔驰、保时捷随地跑,普通德国人最不缺的就是好车、中国车要想混出名堂,不亚于“鲤鱼跃龙门”。可转眼到了2025年8月,一切还真发生了点变化。

咱先捋捋德国汽车市场8月份的数据,20.7万辆新车,比去年多出了5%。别看就这点涨幅,放在欧洲如今经济低迷、通胀夹脖的背景下,这已经算不错的成绩了。但是要是和疫情前2019年比,还差着34%。以前的德国车市,是个人都想买新车;现在,钱包里的钱掂量了又掂量。话说回来,这行业是真韧性大,日子没从根上彻底塌下去,反而慢慢爬起来了。

电动车的风儿劲,这可是亮点。单八月份就卖了39,367辆,同比暴增将近46%,市占率蹭蹭地往上窜到19%。你要说德国人不爱新鲜玩意儿,那说明你还没见过德国街头如今电车的密度。再看看这一年,前八个月一共卖出去33.7万辆,电动车的存在感越来越顺理成章,燃油车的辉煌年代慢慢过去了。问题来了,德国人会不会彻底抛弃汽油、柴油,盲头盲脑冲进新能源?短时间看未必,毕竟“发动机情结”还在心头绕。但趋势,是遮不住的。

至于品牌厮杀,大众还是那霸主。37,467辆,占18.1%,比市场整体涨幅略强,这老大哥架势不倒。你说大家是不是腻了大众?其实没什么悬念,大众一直靠主力车型——什么探歌、高尔夫、途观——各种降价、花样促销,把市场份额牢牢守住。世界变天,这些车不一定最好开,但一定最让人放心。德国人,还是爱踏实本分的东西。

高一级的牌子,奔驰有点掉队了,销量降了,但还守着9.2%份额。宝马、奥迪却混得挺滋润,都涨了十五个点——高端车的魅力,德国人还是吃这一套,大多数买得起这些车的人,始终相信贵有贵的道理。而二线阵营里,原本本地的欧宝下滑近10%,现代、丰田、西雅特也纷纷小跌,说明在欧洲混饭吃,核心竞争力不突出就容易被挤压。倒是西班牙库普拉,销量涨了73%,让人意外——这牌子靠独特个性偶尔也能突出重围,算是小概率事件,不具有普遍性。

单看车型,大众探歌斩了7,000多辆,还是单月冠军。售价下调、清理库存的策略显然是对路子的,德国人精打细算,便宜实惠当然首选。高尔夫、途观分列二三,紧凑型宝马X1、奥迪A3、宝马1系等销量也很铁,翻倍增长,德国家庭的刚需还是这些不大不小的车。新能源领域,大众ID.3也卖了2,300多辆,同比增长170%。这其实是个信号——德国人对于电动车的接受度,正从“犹豫”向“行动”转变,但速度比中国慢很多,说穿了就是信心和价格还没到位。

扯到这儿,最该说的其实是“中国车”的崛起。前几年你要说“中国车”会在德国市场杀出一条路,大部分人都要嗤之以鼻。可到了今年,比亚迪、零跑、名爵(上汽)、小鹏们,一个比一个扎实。最猛的还是名爵,这老英国牌子成了中国牌,背靠上汽这条大船,销量同比飙了两倍多。名爵8月2,140辆,不算多,但累计已经1.5万了。名爵混欧洲这些年,插混和电动车价格厚道,省心耐用,慢慢吸粉,谁说不能混成一股势力?

比亚迪海豚、海豹登陆德国,八月销量也翻了四倍多,累计8,563辆。对德国人来说,这些车空间大、续航长、配置没得说,价格还比本地豪华品牌便宜一大截。为啥卖得快?归根结底,德国家庭也要精打细算。人家不是不认中国货,而是之前对中国没了解,现在东西实实在在,靠口碑逐渐铺开。

零跑、小鹏的打法又不一样。这两个主攻智能和电动,更加关注差异化体验。零跑826辆,历史最好,小鹏283辆,增速惊人。智能化配置、辅助驾驶,德国年轻人和技术控越来越关注这些新鲜玩意儿。其实零跑、小鹏未来潜力可观,因为德国不乏那些愿意尝试新事物的用户,市场不要看绝对大不大,关键要找到那批死忠细分群体。

再往上走,还有蔚来、极氪这类高端品牌。这两年表现没那么亮眼。为什么?蔚来8月才23辆,极氪更少。一来德国消费市场分层明显,高端人群的品牌忠诚度极高,要他们改投中国新品牌,难度不要低估。二来德国对豪华车的文化认同感强,中国高端新能源要“讲故事”,要让德国人真心相信这不只是台电子玩具,更是情怀之选。渠道、服务、品牌积淀还得下苦功夫。

中国车扎堆德国马路,电动车销量大涨,大众地位仍稳-有驾

聊到这里,不禁要问,中国品牌为什么能一天天站稳脚跟?我觉得有四点原因:一是产品竞争力大涨,外观、配置、用料、续航等方面已经能够正面刚欧美老炮儿;二是价格优势无敌,造价低,政策补贴跟得上,德国老百姓算账算得明白;三是供货能力强,全球化布局后,产能上来了,物流更顺畅;四是针对细分市场的策略灵活,大家没再指着“全村的希望”一口气顶天,而是分层突破。

还有个问题值得深思:德国市场的中国车,会不会就此一发不可收拾?我的答案是不是。欧洲毕竟是自己的主场,法规、用户习惯、消费理念和售后服务这些,长远来看都是坎儿。中国品牌想彻底抢下蛋糕,还得啃骨头。这和当年日韩车进欧洲经历过的难关有点像。现在中国车在细分市场有竞争力,但宽泛的品牌认知、美誉度,包括本地化团队、体系能力,这些问题尤其在高端领域尚未解决。

回到市场整体,大众依旧扮演中流砥柱。有人可能要问,大众怕不怕中国品牌的崛起?这事可复杂在——怕是真怕,但也正因为怕,反而会更努力折腾自己,哪天你真把对方逼急了,也许会爆发新一轮技术升级战、价格战,那才真有得看。另外,中国品牌的扩张,也会倒逼欧洲老厂商更加注重消费者、加快新能源布局,最后受益的很可能还是德国消费者。

中国车扎堆德国马路,电动车销量大涨,大众地位仍稳-有驾

至于电动化的未来,有个现实问题挡着——德国的充电桩、维保体系跟不上,油车与电动车之间还要长期并存。谁能在两者兼顾方面做得更好,谁才能笑到最后。中国品牌凭借电动车整套体系优势,还能领风骚一阵,但要在豪华和品牌高地立足,还需时间。

中国车扎堆德国马路,电动车销量大涨,大众地位仍稳-有驾
中国车扎堆德国马路,电动车销量大涨,大众地位仍稳-有驾

最后,把眼光再拉长一点,中国品牌至少已经能堂堂正正“站在德国家门口”了,甚至逐渐走到家里客厅。这既是中国汽车自主进步的结果,也是世界市场加速融合的缩影。谁会笑到2026年,2027年?没人敢拍胸口保证。竞争越激烈,最后多半就是“内卷”出全球汽车市场的新生态:谁愿意卷,谁就领先一点,谁偷懒谁就落后一点。

汽车这行业,和德国经济、文化、价值观绑得太死。突破这里的中国品牌,不光要靠一时的性价比,得真正了解“德国式稳重”和“欧洲式挑剔”。只有比本地车还好用,还便宜,还放心,才能彻底融化德国市场的“铁皮壳子”。未来,中国车还会不会越开越多?我觉得答案已经写在马路上了。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