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街头巷尾,咱们总能看到上汽大众的车飘来晃去,朗逸、帕萨特、途观L,满大街都是。但一看销量数据,有点尴尬:8月8万6千多台,看着比前几个月多了点,也就勉强算个“回暖”的苗头。可一抬头再比比隔壁那一汽大众,还是差了不小一个身位。为啥上汽大众这一回是真的有点跟不上趟了?这个问题值得琢磨琢磨。
首先咱得想想,上汽大众到底是怎么火起来的?靠得什么?其实说白了,就是德国工艺加中国人家门口合作出来的品牌信任感。这就像老百姓买菜认老字号,图个心安理得。这些年,上汽大众把燃油车玩的溜,城市马路上的“中坚主力”,无非就那几张牌:帕萨特、朗逸、途观,没什么悬念。可问题是,这套阵法也架不住时代变了。
新能源车的浪潮打过来了,像比亚迪、特斯拉、理想、小鹏、蔚来一堆国产品牌直冲天上,补贴用得溜、技术迭代快、玩花样多。消费者口味变了,年轻人不喜守老规矩,谁性价比高、配置足、加速快、能上绿牌,谁就是大爷。合资品牌原先那股“高人一等”的劲儿,在一堆新势力面前,逐渐成了“眼高手低”的洋相。
咱们说回数据,8月份上汽大众增长了1.87%,看着有点喜人,其实仔细咂摸咂摸,那是在原地踏步基础上的小回弹,不值得太兴奋。今年头8个月总体还跌了2.92%,这可不是个正面的信号。你看上汽通用五菱,那个小小的宏光MINI和五菱星辰,咋就能把销量干到破100万?低价高配,新能源双插门,完全不按“传统”出牌,这才是市场打法。
再说到集团里另俩弟兄:斯柯达和上汽奥迪,怎么看怎么尴尬。斯柯达那边,整个2023年都快成为“透明人”,不到1万辆,速派刚过3800台,柯迪亚克勉强600多台,说难听点,有没有存在感都两说。再看上汽奥迪,产品少得出奇,一年卖出去两万三千多,月均1700台靠A7L撑着,A5L刚上阵,前景未卜。
你说他们的问题是哪?一直是老方法——燃油车,车一上市也就加个新颜色、按个新配置,外观两年一小改,三年一大改,外面新能源一口气都出两代新电池了,合资的这头老牛还在田里慢慢耕着,这咋追得上时代节奏?
难道上汽大众就没搞新能源布局吗?不是的,真有。像ID.3、ID.4X这些车型,市场反馈一般般。你要问为啥?一句话,性价比没打出来,智能配置没优势,补贴时代没有彩头,谁乐意多花几万买个“合资标”的电车?现在消费者比以前懂多了,谁家什么底细、技术积累、品牌成色、价格套路,一查就明明白白。
可是上汽大众的问题也不全是“体制顽疾”。为什么他们就是不愿意大刀阔斧的改革?燃油车销量固然下滑,可它还是顶梁柱,马上放弃也不现实,进退都不痛快。这一年,企业都挺难,产品线一变动就怕伤筋动骨,谁都不愿担风险。但市场手下“没刀”,慢半步你就输整盘棋。
再说,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和影响力还是挺大的,毕竟一叫“德系”,很多老百姓依然觉得“开着放心”。可时代变了,新能源和智能这个领域,消费者要的不是谁最稳,而是谁会玩新潮。 特别是第一批追求新能源汽车的人,多是追风的年轻人,他们要设计、要科技、要互联网思维,你这些年没进化,看着快就跟不上队伍。
那么,上汽大众还有没有机会?说实话,这得两说着。你看看现在主力车型,帕萨特稳了一阵,朗逸依旧能爬上销量榜,但吃老本很难持久。新能源阵地迟迟难有大突破,对手又太猛。但上汽大众不是完全没底子,在新能源、混动车型研发上有品牌和资金优势,只是步子太慢。要是能有点魄力,敢砸点本钱彻底推新一波有诚意的车型,再配上亲民价格,花式补贴,那还是有机会抢回年轻人心的。
这里还有个很现实的问题:合资品牌定价一直偏高,一到新能源车型,配置一拉齐,价格至少贵国产车一到两万块,消费者不傻,选谁还用多说?上汽大众如果真觉醒了,关键卡点就得在产品本土化和供应链压缩上想办法,自己建电池厂、自己弄幕墙屏、智能座舱、互联语音、OTA升级,能跟得上主流,才望突破。
其实问问大家,当下你买车最看重什么?是牌子?是配置?还是能耗低、补贴多、智能好玩?再想想,你是不是对合资品牌的“高高在上”越来越不感冒了?要说品牌加分,早些年合资还能装一装,现在纯拼实力。你要是再拿老套路糊弄市场,难道真以为老百姓还真信你洗得白的“德系品质”?那是低估中国消费者的成长速度。
对上汽大众来讲,现在是节点。向左转,坚持保守燃油路线,未来可能慢慢被边缘化;向右转,大胆押注新能源,必须真刀实枪练出本地化的狠角色,还要降价格、加配置、玩创新——只有哪一头敢搏,才能活出新天地。
最后还得问一句,上汽大众怎么就没点急迫感?外头新势力不仅推车快,每月OTA升级几乎把“用户共创”玩成了粉丝文化,天天热搜、花活不断。合资这边,还是上会讨论一会,能拖半年算快了。搞电动车这行,你慢一步就是被拍在沙滩上的鲨鱼,没几个能缓过劲来。
总之,上汽大众8月销量看着回暖,其实压力没小过。表面回升掩盖不了整体下滑的现实,燃油主力虽然稳当但后劲不够,新能源跟不上趟惊艳,真正能领着团队再冲高的硬角色还没长出来。市场的信任容易慢慢丢,消费者的耐心等不了太久。如果想要翻盘,还是得从根上改起,用新产品、新技术、新玩法去和国产新势力掰一掰腕子。要不然,这口“德国工艺,中国制造”的老汤,迟早得被年轻人嫌弃没味了。品牌的光环不能一直当饭吃,市场的铁律就是,你有多大诚意,消费者就给你多大回报。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