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创新大会开幕,福耀大学校长助阵,行业创新看这里

最近,一场在安徽芜湖举办的大会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这便是2025奇瑞全球创新大会。

提起奇瑞,很多人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过去那些经济实用的家用小车上。

奇瑞创新大会开幕,福耀大学校长助阵,行业创新看这里-有驾

然而,这次大会上发生的一幕,却足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我们自以为熟悉的汽车品牌。

福耀大学的校长王树国先生,一位在教育界和科技界都备受尊敬的长者,在现场对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的一番话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尹同跃说:“企业做产品,所见之处都是用心,未见之处都是良心。”王校长听后感慨道,一位企业家能对自己的产品有如此深刻的表述,这足以证明一个企业未来发展的道路是光明的、是正确的。

随后,王校长更是发出了一声响亮的号召:“期待未来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想了解中国,就到安徽来,到芜湖来,到奇瑞了解创新。”这句分量十足的赞誉,不禁让人们好奇,如今的奇瑞,究竟发生了怎样的蜕变?

它凭什么能承载起“中国创新”这样一个宏大的标签?

要理解王树国校长的赞誉,首先要明白“用心”和“良心”的区别。

用心,指的是我们肉眼可见的部分,比如汽车的外观设计是否时尚、内饰做工是否精致、功能配置是否丰富。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把这些“面子工程”做好,是每个厂商的必修课。

但“良心”,则藏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比如,车身框架用的是不是高强度钢,焊接工艺是否扎实;底盘的防腐蚀处理是否到位,能否经受住南方潮湿气候的考验;车内空气质量的控制,那些看不见的粘合剂和隔音棉是否环保。

这些细节,在日常使用中或许并不起眼,但在关键时刻,比如发生碰撞时,或者车辆使用多年后,就直接决定了驾乘者的安全和车辆的耐用性。

奇瑞创新大会开幕,福耀大学校长助阵,行业创新看这里-有驾

王校长的肯定,正是点出了奇瑞在追求看得见的“产品力”的同时,更坚守了看不见的“企业品格”,这是一家企业能够走得长远最根本的基石。

光有理念还不够,如何将“良心”和“创新”落地,才是真正的考验。

奇瑞给出的答案是“开阳实验室”。

这个听起来颇具科技感的名字,背后是一种非常务实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过去,我们常常听说高校里的科研成果因为不接地气,最终只能停留在论文上;而工厂里的工程师们遇到了技术瓶颈,又缺少顶尖的理论支持。

开阳实验室做的,就是在这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它建立了一种“双向奔赴”的机制,让大学里的教授、学者们能够直接接触到来自市场一线的真实需求和技术难题,他们的研究不再是无的放矢;同时,奇瑞的研发团队也能第一时间获得前沿的科研理论和技术支持,从而大大缩短了从一个创新点子到最终产品应用的时间。

在今年的大会上,奇瑞还启动了“协同创新中心战略联盟”,这相当于把这座桥梁进一步拓宽、加固,让更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入进来,形成一个强大的创新生态系统。

这种模式,使得技术突破能够更高效地转化为市场上的真正竞争力,这才是“看创新来奇瑞”这句话背后最硬核的支撑。

当然,企业的实力最终还是要靠市场的成绩单来检验。

在大会现场外,“中国汽车 全球冠军”的口号循环播放,这并非空洞的宣传。

奇瑞创新大会开幕,福耀大学校长助阵,行业创新看这里-有驾

根据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奇瑞集团在销量、新能源发展、海外出口等多个维度都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其全球累计用户已经超过1772万,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

更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海外用户数量超过了543万,产品远销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意味着,在全世界范围内,每三个奇瑞车主中,就有一个是外国人。

这个成绩的含金量在于,它打破了过去国产车只能在部分发展中国家以低价竞争的刻板印象。

为了适应全球不同市场的复杂需求,奇瑞在全球建立了8个研发中心和16个KD工厂(散件组装厂),汇聚了超过三万名研发人员。

他们会针对不同国家的路况、气候条件甚至驾驶习惯进行本土化的开发和验证,比如针对中东的酷热和沙漠环境,或是俄罗斯的严寒冰雪天气,都有专门的测试和调校。

这种深度融入全球市场的做法,才让奇瑞能够打造出真正适合全球用户的“世界车”。

置身于这次创新大会的现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规模宏大和科技感十足。

整个芜湖博览中心的两层展馆,密密麻麻地展示了奇瑞旗下各个品牌的最新技术和车型,以及其战略联盟伙伴的科研成果,宛如一场汽车科技的盛宴。

现场的国际化氛围也十分浓厚,来自不同国家的媒体记者和网络主播用各种语言进行着报道,嘉宾发言的屏幕上同步显示着四种语言的翻译,这一切都在向外界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奇瑞的舞台是世界的,它的对话也是面向全球的。

奇瑞创新大会开幕,福耀大学校长助阵,行业创新看这里-有驾

在众多展出的“黑科技”中,有两项格外引人注目。

一项是名为“墨茵”的人形机器人。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奇瑞旗下机器人公司自主研发的第二代产品,其核心亮点在于具备自主学习能力。

在演示中,它不仅能准确地从货架上取下指定的物品,还能完成拧开瓶盖、将饮料倒入杯中这样精细的操作,甚至可以用手指拉开汽车门。

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机器人执行预设指令的范畴,展现了奇瑞在人工智能和精密控制领域的深厚积累。

另一项则是即将上市的越野车型——纵横G700。

这款车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它前不久完成的一项壮举:依靠其“方舟两栖系统”,成功横渡了长江。

一台即将量产的新能源汽车,能像船一样在江面上行驶,这背后是其强大的整车密封性(核心零部件达到IP68级防水,与顶级智能手机的防水标准相当)和独特的双动力推进技术在支撑。

这种看似极限的挑战,实际上是对产品技术可靠性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明,也彻底颠覆了很多人对于新能源汽车涉水能力的担忧。

可以说,2025奇瑞全球创新大会,不仅仅是奇瑞向世界展示其技术成果的一个窗口。

它更像是奇瑞“瑶光2025”战略的一次中期总结,这个战略的核心就是聚焦新能源和智能化。

从王树国校长的赞誉,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再到全球市场的扎实布局和一系列硬核技术的惊艳亮相,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正在从技术追随者向创新引领者转变的中国汽车品牌。

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造车不仅需要“用心”做好表面文章,更需要“良心”去打磨看不见的内功,而这,或许正是中国品牌赢得全球尊重的必经之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