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着雷凌跑滴滴三年,老王月底算了笔账:同行换了两台车他还在开第一台,油钱省下来的数字让隔壁桑塔纳车主沉默了

开着雷凌跑滴滴三年,老王月底算了笔账:同行换了两台车他还在开第一台,油钱省下来的数字让隔壁桑塔纳车主沉默了

街角早餐店,几个跑网约车的师傅又聊开了。老王的雷凌双擎仪表盘上跳着4.2的油耗,旁边老李的国产SUV显示着7.8。这差距搁在一天两天看不出什么,拉长到一年算算,数字就有点意思了。

开着雷凌跑滴滴三年,老王月底算了笔账:同行换了两台车他还在开第一台,油钱省下来的数字让隔壁桑塔纳车主沉默了-有驾

这场景其实挺能说明问题。车市这两年不景气是明摆着的事儿,可日系品牌的销量数据翻出来看,增长曲线跟别家不太一样。有人说这是巧合,我倒觉得更像是某种必然——当钱包收紧的时候,人们反而会更在意那些实打实能省下来的东西。

说到省,日本人在这方面确实有两把刷子。岛国那点地方,石油全靠进口,逼出来的技术路线就是往死里抠能耗。丰田那台2.5L发动机热效率能做到41%,这数字背后是几十年的死磕。开混动车跑运营的师傅心里都有本账,长期下来省出的油费,够多交好几个月车贷了。

开着雷凌跑滴滴三年,老王月底算了笔账:同行换了两台车他还在开第一台,油钱省下来的数字让隔壁桑塔纳车主沉默了-有驾

品控这事儿,日系车企玩得也够狠。丰田那套TNGA架构,2012年就开始搞,憋了五年才正式投放中国市场。这种慢性子在快消费时代显得有点不合时宜,可落到产品上,好处就出来了——修理厂里日系车的出现频率,确实比某些追新技术的品牌低不少。

当然,买日系车的人心里也清楚,这车不是完美的。车漆那层薄的,停个车蹭一下就花了;上了高速,风噪胎噪一起来,想安静聊个天都费劲;内饰摸起来也就那么回事儿,塑料感挺明显。但架不住人家在关键指标上够硬——省油、耐用、保值,这三样对普通家庭来说,可能比真皮座椅和大屏幕更实在。

开着雷凌跑滴滴三年,老王月底算了笔账:同行换了两台车他还在开第一台,油钱省下来的数字让隔壁桑塔纳车主沉默了-有驾

网上关于“日系车皮薄”的争论从来没断过。确实见过追尾后后备箱瘪得厉害的案例,看着挺吓人。不过碰撞测试的成绩摆在那儿,该拿高分的车型也没含糊。这事儿怎么看,大概取决于你更信眼睛看到的,还是更信数据说的。

电动化这波浪潮来得凶猛,日系品牌的反应速度看起来确实慢了半拍。不过人家底子还在——日产的聆风2010年就量产了,全球卖了几十万台。只是在中国市场,本土品牌在智能化和电动化上的激进程度,确实让习惯了稳扎稳打的日系车企有点不适应。

开着雷凌跑滴滴三年,老王月底算了笔账:同行换了两台车他还在开第一台,油钱省下来的数字让隔壁桑塔纳车主沉默了-有驾

有个挺有意思的数据:日系车主换车时,十个人里八个还会选日系。这忠诚度放在哪个行业都算高的。倒不是说其他品牌不好,而是第一台车用下来的体验,会在人心里打下很深的烙印。尤其是那些没出过大毛病、养车成本确实低的车主,再让他去冒险尝试新品牌,心理门槛就高了。

经销商关系处理得好,也是日系品牌能站稳的原因之一。听做渠道的朋友说,丰田那边有专门的团队帮经销商提升经营能力,不是只管把车压下去就完事儿。店活得好,服务才能跟得上,这链条是环环相扣的。

开着雷凌跑滴滴三年,老王月底算了笔账:同行换了两台车他还在开第一台,油钱省下来的数字让隔壁桑塔纳车主沉默了-有驾

所以为什么身边那么多人买日系车?大概就是因为它刚好踩中了某一类人的需求——不求最好,但求够用、省心、不折腾。就像老王说的,换车这事儿,有些人图的是新鲜感和面子,有些人图的是月底账本上那串数字。

不同的需求,对应不同的选择。日系车能占住这块市场,靠的就是把“够用”这两个字,做到了极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