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那天,一条预售公告像个快闪秀把市场搅动起来:花99元就能先下手,定金解锁10.58万起的纯电紧凑新秀,上市日定在11月28日,交付当日就能把车开回家。
这样的节奏,让不少人开始算账:这笔小赌值不值?
厂方把这辆车定位清楚:紧凑纯电,续航有两档——515公里(56.2千瓦时)和605公里(67.1千瓦时),30%到80%电量只需18分钟。
动力上给出后置单电机,输出分为132千瓦和160千瓦,极速分别是160与170公里/小时,强一点的版本能在6.4秒内破百。
高配还上了顶置激光雷达,声称搭配高通8650芯片、200TOPS算力和27块感知硬件,做为自动驾驶方案的重要差异卖点。
车身尺寸4430/1880/1520毫米,轴距2735毫米,轮毂19英寸,配色有六种,其中两种为专属。
现场看车的人会先被那套造型牵走:封闭式前脸、细长灯带、贯穿尾灯、溜背造型,黑色运动前唇和无边框车门带来年轻感。
内饰和家族里其他车系相近,配14.6寸中控屏与8.8寸仪表,座舱芯片用8295P,系统标注有AI语音大模型和一些花样功能,副驾那侧还能铺出一块“扩展岛台”,座椅用料也分等级,顶配到真皮与仿超纤混搭的档次感。
围绕这台车,三类声音在网络上争辩。
第一类来自追新党,他们把价格和配置放在天平一端:起步价刚过十万,最高不过十三万多,算上厂方给出的最高12500元预售权益和跨年购置税补贴后,性价比吸引人。
第二类来自怀疑者,他们盯着激光雷达和“端到端大模型”几个词,发问:这套系统真能稳定应对复杂路况,还是更多靠噱头?
维修成本和传感器可靠度会不会推高后期花费?
第三类是专家语气,既不激动也不冷漠,他们把焦点放在数据与体验上:605公里的CLTC表现在城市通勤很友好,快充时间数学上漂亮,但实际充电体验、整车能耗和温度管理最终决定用户感受。
在一次车评群里,有人像打太极地发问:“99元定金能换来什么?”一位工程师直接回:定金买的是优先权和厂方给出的优惠包,而非免费升级。
另一位网友笑称:“就像先排队买演唱会门票,只不过舞台是四个轮子和一堆感应器。”对话里既有戏谑也有务实,情绪时而高涨,时而冷静。
跟竞争对手比对也有意思。
若把这款车和上汽大众ID.3(起价12.9888万)、宝骏云朵(9.58万起)与firefly(11.98万起)放在同一条街,优势在于配置密度和续航选项,风险是高配方案会不会拉高真实持有成本。
厂方还打算在2026年推出主打运动的Ultra版,把运动套件、分段后扰流板和哑光专属漆当作新一波吸睛方式。
这场产品发布像一部短片,高潮在预售价放出那刻,低谷则是用户对复杂系统长期成本的不安。
谁对谁错并非一眼可见,更多靠时间和用户回馈来裁决。
读者或潜在买家可以从几方面衡量:日常里需不需要600公里级续航?
是否愿意为激光雷达与更强自动化买单?
99元的预订金,是先占位还是一场心理安慰?
结尾回到开篇的悬念:那笔小定金到底值不值?
这个问题可以把答案拆成两部分——情感层面与理性层面。
情感上,先排队的人享有优先权与心理满足;理性上,是否划算取决于个人用车场景、对新技术的容忍度和对长期花费的评估。
哪种立场更靠谱?
欢迎把算出的账、看过的试驾感受和对自动驾驶的信任度放在评论区,一起把这场“先交99元再说”的热闹继续聊下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