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财务困境加剧,亏损6708亿日元出售总部,敏实等中外资本联合接盘彰显中国制造业全球实力

日产财务问题再升级。这个事情,真不能不关注。你知道,这年头,车企早就不是单纯造车的问题了。财务压力大到什么程度?2025年第一季度就亏了6708亿日元。这个数字放到我之前的印象里,可能就算个大车企一年的利润数字,结果日产变成亏钱的迷你公司了。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到的原因其实挺多。电动化研发要钱,全世界都在投,但哪个车企不烧钱?日产在电动转型上步子慢了点,也许是资金跟不上力度,换句话说,做一款从车架到电池,甚至软件,哪个环节不花钱?但我记得有人说过,研发就像盖房子,有时候不能贪多,质量比数量重要。日产这次卖总部,也是它财困的一种体现吧。

日产财务困境加剧,亏损6708亿日元出售总部,敏实等中外资本联合接盘彰显中国制造业全球实力-有驾

你看,日产卖掉横滨的总部大楼,花了970亿日元(大概45亿人民币左右),买家是敏实集团联合KKR,算是一场跨国资本大联欢。我还记得我刚才翻了个笔记,敏实这家企业,海外营收占比达到60%,还在不断扩大全球布局。有人说,买了横滨的地标建筑,20年租约稳稳的,这投资其实算挺值的。我在想:这不就是典型的卖土地养发展策略吗?要说我个人猜测,估计敏实看中的,是那个地段和未来的租金价值,毕竟横滨在东京圈,是个桥头堡。不知道你们怎么想,像这样核心地块,以现在的房价,未来升值潜力是不是个稳赚不赔的买卖?(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敏实和KKR联合,能接盘日产总部,这说明中外资本对中国企业的信任提升了吗?我觉得不单是信任,还是一种资源整合的体现。敏实作为汽车零部件的龙头,海外市场占比大,加上KKR的资金力,这组合明显比单打独斗更有底气。现在的车企就像在打一场长跑,不是靠一时的销量,更多是靠一手资产管理和供应链布局。敏实进场,不仅是告诉市场我们能干大事,也是在深化与跨国车企的合作关系。大到采购,小到技术交流,都是潜在的合作空间。

日产财务困境加剧,亏损6708亿日元出售总部,敏实等中外资本联合接盘彰显中国制造业全球实力-有驾

说到供应链,实际上我觉得这一块比特别多的人想象中还要复杂。比如我认识一个修理工,他说:日产的车,很多零部件其实都是‘拼装’,每个零件厂都得确保品质稳定。这让我想起,日产可能在研发环节上投入很多,但供应链的薄弱点,成本控制上其实也挺困难。你制造一个车的零部件,光随便买个电机、买个塑料件,都得考虑质量和成本。中国供应链早就是全球最复杂的网络之一,有的零件单价几毛钱,但质量要求高,别说低价,要稳,要这个。

这让我想到,能接盘如此核心的总部资产,敏实其实是觉得未来汽车产业的蛋糕还在,不是就此退场。这次交易里,敏实被视作价值洼地的开掘者,也算是中国企业出海意愿的体现吧。对我个人而言,也难怪有不少网友打趣:中国车企采购环节都比以往更有底气了,毕竟能和日系巨头在核心资产上正面角逐。我其实一直在琢磨,未来是不是会出现一种局面:国外的汽车巨头逐渐把资产放在中国企业手里,而他们自己退守技术研发和高端市场?这就像修剪树枝一样,要让根系更强壮。

日产财务困境加剧,亏损6708亿日元出售总部,敏实等中外资本联合接盘彰显中国制造业全球实力-有驾

(这段话题先暂停,留个悬念——像日产这样的大企业,真的会变成资产卖家吗?我觉得这不光是财务问题,更像是一场产业转型的表现。你们怎么看?)

我想,最后再补充一句,资本市场对这种资产出让,一般都反应敏感。日产这次财务出问题,也是不得已的选择。而中国方面,挺有意思的,连带着中国零部件企业都上了国际舞台。中国供应链的底气,有时候觉得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强。像敏实这类企业是不是会越来越频繁出现在全球大项目中?这个风险和机会都在这里。

日产财务困境加剧,亏损6708亿日元出售总部,敏实等中外资本联合接盘彰显中国制造业全球实力-有驾

当然啦,没人说这是好事或者坏事。我平时想,车企做大盤子,没有不醉的理由,但财务的难题总得解。是不是用卖资产、关厂、裁员来缓兵之计呢?我也不敢妄下结论。只希望,这场财务危机能促使企业更快适应新世代的节奏。

——终归还是那个问题:未来谁会撑起中国制造的身份证牌子?这一切变化中,隐隐有些端倪,但又不敢说得太满。你们觉得,接下来,哪个环节会成为产业的风向标?

日产财务困境加剧,亏损6708亿日元出售总部,敏实等中外资本联合接盘彰显中国制造业全球实力-有驾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