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时速173.8km/h:小米SU7狂飙背后的科技狂欢与人性之殇

当科技赋予人类突破极限的能力时,人性中的狂妄与虚荣是否也该戴上枷锁?近日,江西赣州一段小米SU7以173.8km/h狂飙的视频引爆全网。副驾驶座上高举手机拍摄的“速度狂欢”,最终以驾驶员被罚款1000元、记12分收场。这场看似普通的交通违法事件,却撕开了新能源汽车时代下,科技崇拜、社交炫耀与公共安全之间的深层矛盾。

生死时速173.8km/h:小米SU7狂飙背后的科技狂欢与人性之殇-有驾


速度的诱惑:从性能测试到社交资本
小米SU7自诞生起便贴着“高性能”标签:1.98秒破百、350km/h极速、赛道模式……这些参数不仅是技术实力的证明,更成了部分车主眼中的“社交货币”。事件中的驾驶员坦言超速动机是“测试性能”与“炫耀”,副驾女伴则将视频上传朋友圈,理由仅仅是“好奇与分享欲”。当速度成为朋友圈的“点赞收割机”,危险驾驶行为便被异化为一场流量游戏。

讽刺的是,类似事件并非孤例。此前有车主在城市道路飙至300km/h,甚至将红绿灯起步时速推至146km/h。车企以“赛道模式”“极速体验”为卖点的营销话术,是否在无形中为马路飙车提供了合法性借口?网友尖锐质问:“当车企将‘速度符号’作为核心竞争力时,是否变相鼓励了马路杀手?”

生死时速173.8km/h:小米SU7狂飙背后的科技狂欢与人性之殇-有驾


科技的双刃剑:智能与失控的边界
小米SU7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本应是安全的保障,却在此次事件中沦为“帮凶”。尽管车辆在碰撞前2秒发出预警并减速,但驾驶员接管后的操作仍未能避免惨剧。这暴露出一个残酷现实:即便技术再先进,人类对速度的感知与反应仍存在致命滞后。

更值得警惕的是,电动汽车的特性加剧了这种风险。相较于燃油车,电动车加速更迅猛、风噪更低,驾驶者往往在“安静的速度陷阱”中失去对危险的警觉。而小米SU7配备的倍耐力P ZERO轮胎虽能承受300km/h的极速,却无法抵消超速带来的物理定律——2.36吨的车重以170km/h撞击障碍物时,动能足以摧毁0.4米厚的混凝土墙。

生死时速173.8km/h:小米SU7狂飙背后的科技狂欢与人性之殇-有驾

法律与道德的博弈:罚单能否挡住“速度心魔”?
事件中驾驶员被记12分、罚款1000元的处罚,引发舆论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罚得太轻”,呼吁“终身禁驾”;反对者则强调“法有明文”,现行法规已足矣。

争议背后,是法律与人性弱点的角力。我国高速公路限速120km/h,而多数乘用车极速远超此值,甚至可达350km/h。这种“性能冗余”是否合理?有专家提议借鉴欧盟“绅士协议”,通过技术手段限制民用车辆极速;亦有人主张引入“动态地理围栏”,在市区自动限速80km/h,高速限速120km/h。然而,若技术封堵速度,是否又剥夺了消费者在封闭赛道体验性能的权利?

生死时速173.8km/h:小米SU7狂飙背后的科技狂欢与人性之殇-有驾


品牌偏见与社会撕裂:一场关于“身份标签”的战争
事件评论区中,“典型小米车主画像:穷且嘚瑟”“买A货还要炫耀”等言论甚嚣尘上。这种将个别行为上升至群体攻击的舆论狂欢,折射出消费主义语境下的品牌歧视。另一边,公众对超速危害的愤怒真实可感:“这不是个人自由,而是对公共安全的恐怖袭击!”

这场撕裂背后,是科技企业亟待反思的命题:当流量与销量成为KPI,产品宣传是否在无形中助长了危险价值观?小米SU7的“新手模式”虽在300公里内限速140km/h,但“赛道模式”的存在,仍让追求刺激者有了可乘之机。

生死时速173.8km/h:小米SU7狂飙背后的科技狂欢与人性之殇-有驾


结语
小米SU7的这场“速度狂欢”,既是科技赋能人性的缩影,也是社会集体焦虑的投射。当我们惊叹于电机扭矩的暴力美学时,或许更该思考:技术进化的终点,究竟是解放人类,还是纵容人性之恶?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一次踩下油门的克制与敬畏之中。


互动话题:高性能电动车的极速,该被法律强制“上锁”吗?
1、支持方:必须封锁!民用车辆极速远超道路限速是安全隐患,技术限制能挽救无数生命。
2、反对方:不应因噎废食!极速是性能体现,关键在驾驶者自律,法律管行为而非产品。
3、中间派:折中方案!通过“电子围栏”动态限速,同时保留赛道模式供封闭环境使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