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债3万亿大众撞上“恒大式”危机,马斯克犀利点评:清算时刻来了!
大众汽车这几年过得太难受了,背着上万亿债务还要硬扛全球车市的各种乱象,看起来有点像在钢丝上跳舞。尤其是今年,各路欧洲车企都在喊疼,大众作为老牌巨头,债务堆到4000亿欧元左右(折合人民币超出3万亿元),数字一亮出来,不少人立马联想到当年恒大的那场暴雷。
说实话,大众这事不是一天两天闹出来的,从2015年那个柴油门开始就埋下祸根。美国环保局查作弊排放,一顿罚款和赔偿直接砸了个窟窿——差不多就是300多亿欧元起步。集团只好疯狂借钱补漏洞,短期看稳住了,但高息贷款越滚越多,到后来疫情又来搅局,供应链卡死、工厂停摆、销量掉得跟自由落体一样,这现金流一下子就绷紧了。
欧洲市场本身靠出口活着,美国加关税,中国电动车竞争激烈,他们燃油车卖不动、电动车转型烧钱如流水。今年更惨——2025年三月份刚爆出保时捷控股亏损200亿欧元这个消息后,大众股价直接趴下没力气站起来。到了十月底,还有媒体曝料,说大众2026年可能会出现110亿欧元现金缺口,要知道他们总债务已经维持在3000亿以上,加上养老金租赁这些隐藏账单,净债率吓死人。
分析师们也不客气,说这是“大问题”,必须瘦身才行。不裁员、不关厂压根顶不住压力。中国市场虽然占比大,可电动车份额被比亚迪、小米抢走不少,今年交付量只涨了一点儿;北美业务还继续往下滑。这种感觉,好像谁慢半拍,就只能喝西北风。
讲到恒大,其实套路挺相似,只不过一个地产泡沫破灭,一个是汽车行业从油转电的阵痛。但核心都是杠杆玩太狠。当初许家印靠高息借款四处拿地,把销售额冲到3730亿元,也把自己送进2万多亿元的债坑里。一旦资金链断裂,那些项目烂尾、供应商堵门全冒出来。香港法院今年1月终于发清盘令,这事彻底塌下来。而且许家印去年9月被带走调查,还吃了4700万元罚单,被终身禁入证券圈,现在600万业主等补偿遥遥无期……
再看看大众,高息债比例也是很高,一旦利率升一点儿压力就翻倍。有时候觉得吧,这俩企业真像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一个地产野心膨胀撑破皮,一个传统制造死磕转型拖成病,都绕不开“欠的钱越来越多”这个魔咒。
马斯克这一波评论简直火辣,他向来喜欢怼传统车厂。这回他选沃尔夫斯堡工厂配图,在X平台甩下一句“大清算”,网友瞬间炸锅,有人拉出恒大的旧闻,有人担心大众是不是快分拆卖资产。他自己特斯拉其实也背着不少贷款,不过早早布局电动化,今年交付量干到了200万辆级别、市值一直领跑。这对比之下,大众显得格外尴尬:投进去千亿美元搞软件和动力电池,但ID系列销量疲软、利润薄如纸片,一副使劲用力却始终迈不过去坎儿的样子。
归根结底吧,大众的问题既有行业变革,也有人为失误作祟。从柴油门留下的大坑没填平,又赶上一波疫情打击,再遇见新能源浪潮猛推,老优势全丢光,高层换血后布鲁姆主攻成本控制,下狠手关德国工厂裁员一万人。不这么做的话,公司现金流估计真的撑不到明年年底。据说2026年的几百亿美元即将到期,还贷压力山大,而融资环境又越来越紧张。如果市场继续冷淡,那画面可想而知:资产给银行盯牢随时变现处理……
整个汽车圈现在焦虑感浓厚,因为谁能踩准节奏谁才不会掉队。在全球范围内大家都拼命押宝电动化赛道,可传统车型占比还是偏高,比如大众这种每年千万辆产能但燃油产品线依然庞大,新技术投入巨大但回报慢吞吞。今年MEB平台投资数百亿美元生产ID.3和ID.4,却发现销量并没有预想那么猛——欧洲补贴退坡、美国产品准入门槛抬高、中国品牌价格战让毛利率跌穿底裤,不管哪个方向都有障碍拦路,高层财报会上坦言芯片荒和贸易壁垒让第三季度亏损15亿欧元,其中保时捷品牌减值贡献最大的一笔黑洞。
说到底啊,多元化扩张如果盲目,也是灾难。例如恒大的教训特别明显,从地产跨界足球、新能源花钱造梦,到最后技术瓶颈+负担叠加,全线崩溃收不了场。而新能源汽车板块拍卖之后买家挑三拣四,很难全部回收成本,比起以前那种一掷千金,现在连散货都不好脱手。不过呢,相对于恒大的全面崩盘,大众还有奥迪、保时捷这些招牌可以救急,比如第一季度EV销量涨37%、挪威表现稳定,总算还有几个亮点存在。但同时间,美洲区业务萎缩明显,新推出车型碰到关税上涨直接削弱竞争力,与Rivian合作升级软件体系虽签协议,但见效周期长又烧钱,没有速成药方可用。
马斯克嘴里的“大清算”,听起来刺耳,其实指向现实问题:整个行业正在洗牌阶段,对所有参与者都是一次生死考验。他自家的特斯拉不仅造整车,还掌控动力系统与智能生态闭环,把别人远远甩开几条街。目前全球EV渗透率已经超过30%,大众定目标2030年前实现百分百纯电,但眼前道路狭窄、高负荷运作状态令人捏汗包。如果银行进一步抽紧信贷条件,那些原本寄望于低息周转缓解困境的大公司都会陷入泥潭无法自拔,即便政府背景深厚(比如萨克森州参股或拿欧盟补贴)也不能保证安全过冬,该来的风险迟早会敲门,“专注核心业务”“甩包袱”成为唯一选择题,没有第二条路可以选走。
国际形势更复杂,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美国新政调整意味着进口成本飙升、大洋彼岸英国脱欧带来的物流混乱至今未消除;疫情余波持续影响芯片供给,小细节上的麻烦汇聚成整体性的挑战。本土企业如王健林旗下万达也忙着降杠杆出售资产,每个人都在防守模式中寻找喘息机会,而那些曾经称霸时代的人物,如许家印最终栽倒于能力与野心的不匹配,让同行纷纷警觉不要重蹈覆辙。同理来看布鲁姆接任后的动作虽然强硬,包括关闭工厂谈妥员工安置方案等等,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为的是留住最后一点运营空间免遭突发性休克打击。
目前看来,各大企业正经历分化过程,有能力创新、有资源支撑才能笑傲江湖,否则只能黯然离场。如特斯拉保持市值领先,与Rivian深化合作强化技术壁垒,而Twitter相关金融纠葛以及回购操作只是侧面说明资本运作频繁、多角度博弈永不停歇。“创新是王道”,哪怕听腻了还是管用,每次剧烈震荡之后只有真正具备适应性的新玩家能够存活下来,无论舆论怎么热议、“扎心话”怎么刷屏,本质还是一句话:行动决定结果,你敢赌命,就要准备承担代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