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行业都在 chatter 说新车型轮到纯电了,我自己倒觉得这还不够。市场真热闹,去年五月我还记得朋友圈里有人问,什么时候国产纯电能崩个大局?估算,国内纯电车市场占比今年可能已经跑到35%-40%区间(这块数据估算不一定准,毕竟样本有限),而且还在飞速增长。有时候我坐在办公室窗口,看到街上的新车逐个逐个换成了电动机声像渐变的潮水。用我一个朋友的话说,特斯拉的兵打到中国,连老司机都抖了。
其实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突然想起一件事。人们搬运文章不都说中国制造越来越强?但我觉得,很多细节还没被充分挖掘,比如供应链的现状。你造车像做饭,原料稳不稳定,厨师(研发)才能保证出品的味道。比方说,电池供应比钢材还重要,除了价格外,稳定性和供应渠道更是关键。我猜测——否则怎么可能一直有人说中国电池产业链已完备?但我心里又疑惑,这块是不是真得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稳定?毕竟,去年还听说某个品牌突然涨价,理由都是原料涨了。
说到这,我又想起另外一件事:我打算近距离观察几家供应商合作的情况。你知道吗?我觉得,车企要想快跑,供应链中的合作关系就像足球比赛里的传球路线。不好好打配合的队友,单个再强也跑不快。像去年我碰过的供应商老板,他说现在一条供应链要经过十几家子厂,哪能保证每个都准时?我就会心一笑,心想,你们从车轮的橡胶到车身结构,到电池包,能不全都拼在一块吗?(这段先按下不表)
对比的话,像一些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的差别就能明显看出来。以前我试驾过一辆合资SUV,底盘调校相当扎实,反应也快。而同价位的自主车,虽然配置差不多,但那个底盘,有点像加了点土豆泥的感觉,软软的,反应慢。就这个量产工艺,差的可不是一点点。你会不会觉得,车企的调校其实也像调一锅粥,要在不同的配料里找到最合口味的比例?而实际情况可能是,某个厂家虽然号称调教厉害,但其实用了流水线大锅灌水,最后口感不一。
我记得去年有朋友问我,你觉得国产车未来会不会超越合资?我一般回答说,得看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技术积淀。毕竟,研发部门就像厨师,创新点像独家配方。但我没细想过一个问题:能不能用上下班的路程来比喻研发?研发就像买菜,每天都要有新鲜的食材,才会做出好菜。而供应链,就像菜市场里的货源,货源够新鲜和稳定,做出来的菜才有保证。你比如说,电池不稳定,车的续航就像今天吃了个苍蝇——刚好今天突然多吃几次,影响挺大的。
说到续航,我心里也在琢磨:720公里这块,个人感觉是个样本少的数字(估算/体感)。官方说的,那是理想状态,真实用起来,可能还会少十几公里——我们这个行业,信口开河的多。你知道的,有时候充电快快快其实就是暖场,充满再出门,心里总想,真要天天跑这么远,得提前预约充电站。我亲戚也是个老司机,他跟我说:我更在意的是充电便利,不然长途都觉得烦。所以,我觉得续航再长,没个超级快充技术,实际用起来,也就半吊子。
关于理想i6这款车,我觉得它其实像是在等风来。你说它长得挺像迷你版的i8,但实际尺寸不差太多——4950/1935/1655mm,轴距3000mm。你想啊,车身大点,坐五个人还宽敞,车尾简洁点,反倒更耐看。你会不会觉得,豪华感和空间感,像是买衣服,一件宽松点的,反而更有气场?尤其是那双色拼接、悬浮车顶,看着就有点跑偏科幻的感觉。
我刚才还想问:这新车的智能会不会像个智能娃娃? 现在的车里好多都是半智能,我想到的好比是开车时连冷暖调节都得自己点,很麻烦。你看那双联屏,可能会像个会打字的超级手机,但用惯了,还是觉得没新鲜感。其实我挺好奇,理想会不会也想蹭点智能风,比如自动驾驶、语音交互之类。这个科技话题我有点嫌烦,其实最想知道的是,未来都是人坐在车里,还是车在带人?
说到充电,我自己算过,快充10分钟补能500公里,折算起来,百公里充电成本可能在0.2-0.3元(这块估算太粗略……)。如果考虑电费、基础电价,实际可能更多点,但也就比油钱方便多了吧。谁知道,未来新能源的电价战会不会比更激烈?我猜可能会——毕竟,新能源车没油那一套加油站的利润可真少。
这让我想起,跟我打过招呼的修理工,每次提到优化能源系统时,都带点稍微担心的语气。他说:你说未来那天,充电站会像加油站一样普及不?我答不上话,因为这个问题像是未来的天色一样,不知道会不会晴,也许明天就下雨了。
理想i6是不是值得期待?我觉得,市场上的新鲜感一过,大家还是会关心实用的东西,比如空间、续航、充电便利性。其实谁也没想过,未来买车,可能最重要的还是那一块看得见摸得着的小细节——比如一根被误拆掉的充电线,或者在停车场看见的人群,竟然都在用自己的手机聊车。
我都没敢问:如果你家的下班路上,突然出现了一台会自己找车位的智能车,你会不会觉得很神奇?还是说,还是惯开着自己喜欢的车,抱着手机等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