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拆解北汽蓝谷:神秘代码25-11-7,是机遇还是警报?

很多事情,本质上是个“人设”问题。

当一个公司给自己立了一个“学霸”人设,那它每次考试都得拿高分。

偶尔一次没考好,大家就开始怀疑,你这“学霸”人设是不是掺水了?

深度拆解北汽蓝谷:神秘代码25-11-7,是机遇还是警报?-有驾

最近新能源车圈的各种大戏,本质来看,就是一场大型的人设管理与祛魅过程。

咱们今天就从这个角度,聊聊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一个看似天大的利好,比如一款重磅新车开启预售,市场却用脚投票,相关公司的股价反而蔫了?

这背后的人性,和我们去楼下馆子吃饭,其实是同一个逻辑。

想象一下,你家楼下新开一家号称“米其林大厨主理”的龙虾馆,开业当天锣鼓喧天,老板在门口喊:“我们的龙一小时卖爆一万只!”你一听,嚯,这么厉害?

赶紧进去尝尝。

这叫“预期兑现”,甚至“超预期”。

但如果这家店开业,老板默不作声,你问服务员卖了多少,服务员支支吾吾说“商业机密”,你心里会怎么想?

大概率是:“吹牛批的吧,根本没人买。”

现在,把这家龙虾馆换成任何一家造车新势力或者它的合作伙伴,把“龙虾销量”换成“新车小订数据”,逻辑是完全一样的。

在当下的市场环境里,一款新车的“一小时战报”或者“24小时战报”,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销售数据,它成了一种“人设疫苗”。

深度拆解北汽蓝谷:神秘代码25-11-7,是机遇还是警报?-有驾

打了这针疫苗,市场就有了免疫力,能抵抗各种看空的流言蜚语;不打这针,或者迟迟不公布,那对不起,市场就会默认你“身体虚”,各种病毒都会找上门来。

所以我们看到,当华为系的享界新S9启动预售,市场最关心的,已经不是这车本身有多少黑科技,也不是大佬们站台说了什么,而是那个最简单粗暴的数字:一小时,到底卖了多少台?

这个数字,就是那家龙虾馆门口排队的长度,是“学霸”人设的期中考试成绩单。

当这张成绩单迟迟不发的时候,市场的反应就非常诚实了。

资金开始撤退,股价开始走软,因为在资本的世界里,没有消息,本身就是一种坏消息。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对于像北汽这种和科技巨头深度绑定的传统车企,它们的估值逻辑到底是什么?

一开始,市场给的逻辑很简单:你是“华为概念股”,华为负责提供“灵魂”(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品牌光环),你负责提供“躯壳”(生产线、制造工艺)。

灵魂是稀缺的,能给高溢价;躯壳是相对过剩的,但因为傍上了稀缺的灵魂,所以也能“鸡犬升天”,享受科技股的估值。

这个故事在初期非常动人。

你看赛力斯,从一个边缘车企,一跃成为市场最靓的仔,靠的就是这个逻辑。

深度拆解北汽蓝谷:神秘代码25-11-7,是机遇还是警报?-有驾

但是,当这个模式铺开,江淮、奇瑞、北汽都乌泱泱地挤进来之后,事情就开始起变化了。

市场这个“渣男”,开始重新审视这段关系。

它会发现一个“残酷”的真相:这些合作车企,本质上正在“富士康化”。

什么是“富士康化”?

就是你成为了产业链上最重要、但利润和话语权却不一定最高的一环。

苹果设计了iPhone,定义了体验,掌握了品牌和用户,拿走了整个产业链最大头的利润。

富士康负责把它造出来,工艺全球顶尖,规模无人能及,但它赚的是辛苦钱,估值逻辑是制造业的逻辑,而不是科技公司的逻辑。

现在,华为系的“HI模式”和“智选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汽车行业复制这个生态。

华为输出标准、技术、渠道和品牌心智,拿走的是品牌溢价和软件服务的钱,这是高毛利的“苹果”业务。

而合作车企,则越来越像一个高级的“代工厂”,负责把车造好,保证质量和产能。

深度拆解北汽蓝谷:神秘代码25-11-7,是机遇还是警报?-有驾

这当然也是核心能力,但资本市场会慢慢给你“祛魅”——你不是华为,你只是华为的顶级供应商。

所以,享界新S9的预售,就成了一场对北汽蓝谷的压力测试。

如果订单火爆,战报惊人,说明“华为灵魂+北汽躯壳”的组合,市场认,那北汽的“科技股”人设还能再维持一段时间。

但如果数据平平,甚至不敢公布,那市场的解读就是:你看,灵魂再强,躯壳的吸引力也就那样。

于是,估值的天平,就会从“科技股”那端,悄悄滑向“制造业”这端。

股价的疲软,就是这种预期变化的直接体现。

更有意思的是,赛力斯和江淮汽车的走势,也成了北汽的参照物。

这三兄弟,本质上是在同一个“剧本”里扮演不同的角色。

当带头大哥赛力斯因为各种原因(比如港股上市后的表现)开始走下坡路时,小弟们的日子自然也不好过。

这就像一个班里,学霸突然考砸了,老师和家长对其他学生的预期也会立马降低。

深度拆解北汽蓝谷:神秘代码25-11-7,是机遇还是警报?-有驾

所以,对于持有这类公司的投资者来说,心态可能会非常分裂。

一方面,你坚信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浪潮是未来,也相信科技巨头的赋能能力;但另一方面,你又不得不面对这种“主次之分”的残酷现实。

你买的,到底是一家未来的伟大车企,还是一个未来的伟大代工厂?

这两者的估值,可是有天壤之别的。

最终,我们还是得回到平常心。

商业世界,本就是一场关于效率和利润的残酷游戏。

没有谁是谁的救世主,只有暂时的相互需要。

新车发布的热闹,股价涨跌的喧嚣,最终都会过去。

真正能留下的,是这家公司到底能不能在合作中,为自己积累下真正的“硬通货”——是独特的制造工艺?

是超强的成本控制能力?

还是在合作之外,孵化出了属于自己的“灵魂”?

如果都没有,那终究只是历史长河里的一朵浪花。

我们这些看客,坐在岸边,看着一浪又一浪,能做的,也就是别被浪拍晕,然后默默感慨一句:嗨,这人世间,哪有什么新鲜事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