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汽车已经不是传统汽车属性了。与当年的老桑塔纳、老捷达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些主要都是机械部分,几十年、上百年都不会坏,也不会落后。而现在的汽车就不是这样了。已经赋予了大量的手机属性。
你看最近上市的新车内容忽然多了个智能驾驶辅助、车内大屏互动……这其实都和手机一样,依托芯片、软件、联网技术堆起来的。就像你用手机,功能越丰富、越好用,价格可能越高,但与此更新换代、降价空间也变大。
我这儿想起一个细节,之前看某个新闻:某品牌的中端车,刚出厂没多久,价格就比去年同期降低了10%,主要就是软件/硬件升级后,原版本的边际成本急剧下降。这个逻辑其实很像手机,你买了个新款,好像新品不一定比上一款功能多了,但版本优化、芯片制造成本都大大降低。
但是!问题来了。这些智能化、数字化带来的不就是用手机堆起来的功能,实际上让车厂的供应链变得更复杂。
我记得一个修理工跟我说:智能车出问题,修一辆可能比修一台电脑还麻烦。你能想象吗?在传统里,一台车动不动几十个机械零件,修起来有图纸、手册、经验就行。而现在的车,涉及到软件版本、传感器调试、连接状态……一不小心,问题多了去了。
是不是有点难以想象?其实我也在琢磨:这是不是让某些车企变得更像手机制造商?硬件的布局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软件生态。
其实还挺讽刺的,曾经买车可能更关注引擎、变速箱、悬挂。现在呢,却更在意自动泊车、远程刷新这些手机功能。你问我:这有啥差别?差在,传统的汽车性能差异大体在驱动力、操控和耐久。而数字化后,差异一部分在软件体验,也就是说,车的硬件差异逐渐被软件优化拉平。
话说回来,这样也导致一件事变得模糊:同价位、同级别的车型,硬件配置类似,但银弹和调校可能差不太多。真正的差别,在于软件的好坏。这一块,厂商的能力就不一样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一辆中端车,搭载了8个传感器,3个摄像头,硬件看着很牛,但软件的平台优化不到位,反而可能体验变差了。这让我想起去年遇到的一个例子:一个朋友刚换了新车,自动巡航突然失灵,原因居然是软件升级后,连接的云端出现了bug。修补了以后才恢复正常。
你知道吗?在研发流程里,这个软件其实是最难把控的环节。传统研发就像做机械,要设计、试验、生产,但软件呢?一不小心,就像去年苹果的iOS更新,很多人都说好像变卡了,但其实你也没办法完全避免。
供应链也变得更像互联网。以前轮胎、刹车、变速箱都是线性流程。芯片、软件授权、云端服务,都是跨国公司、供应商拼盘的结果。有时候感觉:这车是不是更像一个漂浮在云端的软硬件融合体?上周我看朋友圈,有个工程师发:降价,涨软件包费。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但我又在想:车是不是会变得更像个智能设备?比如下单的订阅费、云存储、在线保险……都充分结合用户体验。苹果都走到这个路上了,你说宝马、奥迪还会例外吗?甚至连二线品牌都开始学这种打包销售模式。自己研发的东西越少,依赖外部的服务越多。
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种数字化+智能化。我有个朋友,开了十年的老车,惯那个机械的极致操控。对他来说,车就是车,不需要大屏、自动驾驶,也不想被软件绑架。他说:用惯了干净利落的机械感,突然要用你那复杂的界面,好难受。这其实让我想:是不是我们现在越来越依赖这些智能了?但有时候忘记,其实简单才是最靠谱的。
(这段先按下不表)而且,智能化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隐私。你开车,所有数据都能被收集、分析,甚至掌控。就像这次某车厂推远程调校功能,又惹出一堆隐私担忧的问题。这里面有个你信不信的问题——你信得过厂商会不会用你的数据做广告?还是会担心这个会泄露?
市场接受度跟地区文化有关。在国内,车厂的补贴+整车促销能掩盖很多问题,但在欧美市场,用户更在意自己的隐私。你看那些留学生、企业老板,他们对车载数据的敏感度,比我想象中还高。
我猜这是不是和文化有关?反正,我挺好奇:真人会不会因为数据泄露而彻底放弃几乎所有联网功能?还是说,谁都得妥协。
说回来,我其实一直在琢磨:这些新变化,短期内会不会造成玩家阵营变动?传统的性能派、操控派,变数多了,数字化让市场变得更加多元。你觉得,现在是不是有点像汽车界的苹果那样,软件生态开始统领一切?
硬件的基础还是不可少。哪个厂商愿意再用老式的发动机?但从成本和效率上讲,更像是在堆软件的世界里,硬件变得越发次要。一个用料稍差的车,配上智能体验就能弥补一些硬件差距。这就让我再想——差异化还剩什么?是不是只剩认知差异了?比如品牌的科技感在年轻人心里越来越重。
我还在犹豫:未来会不会出现完全软件定义的车?或者硬件其实只是皮囊,真正的灵魂在软件里?这又让我想到一个问题:软件出现bug时,车会不会自己崩溃?还是说,车厂会巨细无遗地追踪、优化?
好了,聊这么多,其实心里有个小疑问:你会不会主动去体验那些最新的智能车?或者,还是喜欢传统机械感多一点?我其实也没啥标准。只是觉得,汽车的路径变得更复杂、但同时也更精彩。不知道,下一步会走向哪个方向?
(这段不由自主地又打了个比方)我总觉得,前面那些智能和软件的创新,就像手机从诺基亚到苹果的转变——加载、体验、生态,像极了汽车的只可能更快,更激烈。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