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要是去逛车市,或者在网上看看新车,可能会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有点颠覆咱们过去的认知。
那就是现在很多挂着绿牌的新能源车,特别是插电混动和增程式的车型,它们的油箱是越做越大了,大到什么程度呢?
有些车的油箱容量,甚至比同级别的纯燃油车还要大上一圈。
这就让很多人纳闷了,买新能源车不就是图个省油,多用电,少去加油站吗?
怎么现在反过来了,车企们好像生怕你油箱不够用似的,这到底是什么操作?
这里面的门道,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一聊。
咱们先不空谈,直接摆事实,看看这些车的数据有多“夸张”。
就拿现在满大街跑的比亚迪秦PLUS DM-i来说,这车定位和日产轩逸、大众朗逸差不多,是标准的家用轿车。
可它的油箱容量,最新的版本达到了65升。
大家可能对这个数字没什么概念,这么说吧,以运动和操控闻名的宝马3系,它的油箱是59升。
也就是说,一辆主打经济省钱的国产家用车,油箱居然比一辆德系豪华运动轿车还能装。
比亚迪官方宣传加满一箱油、充满一次电,综合续航能奔着2000公里去,这一下子就把很多人心里那点“里程焦虑”给治得服服帖帖的。
这还不是个例,已经成了一种风潮。
同样是轿车,比亚迪新出的海豹06 DM-i,油箱也是65升,而它的对标车型,常年稳坐中型车销量榜前列的丰田凯美瑞,油箱是60升。
吉利旗下的银河L6,油箱有60升。
奇瑞的高端品牌星途,那款星纪元ES增程版,油箱更是做到了67升,比大家熟悉的商务轿车大众帕萨特(66升)还多了一升。
这场景,就好像一个天天喊着要健康饮食、少吃碳水的朋友,出门却背了一个比谁都大的干粮包,确实让人有点意想不到。
如果说轿车还算客气,那在SUV和越野车领域,这股“油箱内卷”的风气就更厉害了。
长城旗下的魏牌蓝山DHT-PHEV,作为一辆中大型家用SUV,油箱容量直接干到了79升。
这是个什么水平呢?
豪华品牌宝马X5的油箱是83升,两者已经相差无几了。
而现在家庭用户非常青睐的理想L7和问界M7,油箱也都是65升的规格,这个容量,已经超过了市面上大部分传统的燃油中型SUV。
最能体现这种趋势的,还得是硬派越野车。
以前我们觉得,开这种“方盒子”的都是不差油钱的主儿,大油箱是标配。
但没想到,新能源硬派越野把这个“大”字又提升了一个档次。
比如比亚迪的方程豹豹8,油箱容积达到了惊人的91.5升,要知道,以续航能力强著称的进口硬派越野福特烈马,油箱是80.5升,豹8比它多了整整11升,距离越野界的标杆奔驰G级那100升的油箱也只是一步之遥。
还有长城的坦克700 Hi4-T,油箱是85升,而经典的丰田普拉多,油箱才68升。
这么一比,这些挂着绿牌的国产“大块头”,不仅能带你上山下河,在穿越无人区的时候,心里那份底气,可能比开传统越野车的朋友还要足。
就连MPV市场也没落下,别克GL8的插混版,油箱做到了73升,比它自家的燃油版还大。
岚图梦想家、腾势D9这些国产高端MPV,油箱容量也都轻松超过了本田奥德赛等合资老将。
看到这,相信大家心里的问号已经很大了:这到底是为什么?
车企这么做,是不是有点“不忘初心”了?
其实,这背后恰恰是中国汽车工业对市场需求、技术发展和消费者心理的一次精准把握。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为了彻底解决咱们老百姓心里最大的那两个坎儿:“续航焦虑”和“补能焦虑”。
中国太大了,大家的用车环境千差万别。
生活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可能小区楼下、公司地库到处都是充电桩,充电比加油还方便。
但是,一旦你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比如自驾去新疆、西藏,或者只是在逢年过节的高速公路上,看到服务区充电桩前排起的长队,你就会深刻体会到,一个能让你跑很远的油箱,是多么重要的一种安全感。
车企们非常清楚这一点,他们知道,绝大多数人买插电混动车,并不是想彻底和加油站告别,而是希望得到一种“全都要”的体验:在城里上下班,我用纯电模式开,不花油钱,又安静又省;要出远门或者去一些充电不方便的地方,我一箱油能跑上千公里,心里一点也不慌。
这种“大电池+大油箱”的组合,本质上是一种“双保险”,它给了用户最大的选择自由,让你既能享受电车的低成本,又能拥有油车的便利性,完美地解决了这个矛盾。
其次,能实现这种“双保险”的底气,来源于我们国家在新能源技术上的飞速进步,特别是电池技术的突破。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辆车的内部空间是固定的。
在过去,电池的能量密度比较低,也就是说,同样大小的电池,存不了多少电。
要想保证差不多的纯电续航,电池包就必须做得又大又重,把底盘的空间占得满满当当,自然就只能压缩油箱的体积了。
理想汽车的发展过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最早的理想ONE,为了保证电池容量,油箱只有45升,被一些长途用户抱怨。
而到了现在的理想L8,油箱已经扩大到了65升,纯电续航能力还没下降。
这多出来的20升油箱空间,就是靠着电池技术进步“挤”出来的。
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电池企业,现在能把电池做得越来越小巧、越来越薄,但储存的电量却越来越多,这就为底盘工程师们留出了宝贵的空间,可以从容地布置一个更大的油箱。
当然,作为消费者,我们也不能只看油箱大不大,还得看一个更核心的指标,那就是“亏电油耗”。
这个词听起来有点专业,其实很好理解,就是当你的车电池没电了,完全当成一辆油车开的时候,它到底费不费油。
这才是真正考验一个混动系统技术水平高低的关键。
如果亏电油耗很高,那大油箱的意义就不大了,无非是让你一次性多花点加油钱而已。
而在这方面,以比亚迪的DM-i、吉利的雷神、长城的Hi4为代表的国产混动技术,已经做到了世界前列。
比如比亚迪就敢宣传,它的很多车型亏电油耗能做到百公里3升多,这个数字比很多以省油闻名的日系混动车还要低。
这就意味着,就算你真的懒得充电,完全把它当油车开,它的使用成本也依然非常有优势。
有了这样的技术自信,车企才敢理直气壮地把油箱做大。
所以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新能源车配上大油箱,非但不是一种倒退,反而是一种更贴近现实、更聪明的进化。
它是中国的汽车厂家在深刻理解了我们国家复杂的用车环境和老百姓的真实需求之后,利用自己手里的先进技术,为我们量身打造的一种解决方案。
它既解决了现阶段充电设施分布不均的痛点,也满足了大家希望一辆车能应对所有场景的期待。
从市场的火爆销量也能看出来,今年前五个月,插电混动车在国内卖了超过120万辆,增程式也卖了40多万辆,这充分说明,老百姓对这种产品形式是高度认可的。
因此,现在我们再去看车,思路也需要更新一下了,不能再简单地用“油车”还是“电车”来划分。
你更需要考虑的是,这辆车能不能同时满足你城市通勤的低成本需求和长途出行的便利性需求。
从这个角度看,这些“油箱比油车还大”的新能源车,或许正是当下最适合大多数中国家庭的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