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汽车市场的风向,真是让人有点看不懂了。
咱们平时聊天,感觉张口闭口都是新能源车,什么纯电、混动,好像燃油车都快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可现实往往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就在大家以为燃油车不行了的时候,8月份的燃油轿车销量榜单一出来,好家伙,直接给很多人上了一课。
这份榜单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那些我们熟悉的合资老品牌,不仅没躺平,反而还发起了一轮猛烈的反扑,打得市场是硝烟弥漫。
反倒是我们寄予厚望的一些国产车型,在这场硬碰硬的较量中,显得有些吃力。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合资车真的又行了,还是说这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最后疯狂?
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这里面的门道。
首先来看看榜单最顶上那几位,可以说是雷打不动的老面孔了。
日产轩逸,这个被大家戏称为“马路三大妈”之一的车型,再次以绝对的优势拿下了冠军,一个月卖掉了两万七千多台。
这个数字在今天这个市场环境下,可以说是相当惊人了。
紧跟在它身后的,是来自大众的老对手朗逸,销量也达到了两万四千台,差距非常小。
这两款车,一个日系家轿的代表,一个德系家轿的标杆,常年霸占销量榜前两名。
很多人可能会纳闷,这两款车技术不算最新,设计也谈不上多时髦,为什么就是有那么多人买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买车最看重的就是省心、耐用、空间大、油耗低,再加上这两款车进入中国市场多年,口碑积累得相当扎实,维修保养也方便便宜。
更关键的是,现在终端的优惠力度非常大,性价比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
所以,它们能卖得好,完全是抓住了最广大消费者的核心需求。
如果说轩逸和朗逸是两个单打独斗的武林高手,那大众品牌在8月份的表现,简直就是派出了一个集团军在作战。
我们顺着榜单往下看,前六名里,除了轩逸和朗开逸,剩下的位置几乎都被大众给占了。
帕萨特、速腾、迈腾,这几款大家耳熟能详的车型,销量都突破了一万五千台。
这种集团式的冲锋,给其他所有品牌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大众的策略也很明确,就是“以价换量”。
特别是像帕萨特和迈腾这样的B级车,以前总感觉是二十多万的车,现在价格不断下探,很多车型的落地价已经和一些A+级轿车重叠了。
你想想,花差不多的钱,能买到一个空间更大、级别更高、开出去也更有面子的德系车,这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吸引力是非常大的。
大众正是用这种“降维打击”的方式,成功地从其他合资品牌甚至一些国产品牌手里抢走了不少订单。
更有意思的是,连豪华品牌也开始放下身段,加入到这场混战中来了。
奥迪A6L和宝马3系,这两款印象中怎么也得三四十万起步的豪华车,竟然也冲进了销量榜的前十名。
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
原因同样离不开一个“价”字。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豪华品牌的优惠力度也越来越大。
当一台宝马3系的入门价格已经接近三十万甚至更低的时候,很多原本打算购买凯美瑞、雅阁顶配车型的消费者,心里就开始动摇了。
多花几万块钱,就能从一个普通合资品牌升级到一线豪华品牌,这个诱惑对很多人来说是难以抗拒的。
豪华品牌的入局,让整个中高端轿车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白热化,主流合资品牌可以说是腹背受敌。
在合资品牌全线发力的背景下,我们国产燃油轿车的表现就显得有些挣扎了。
从榜单前列来看,只有吉利的星瑞和帝豪等少数几款车型能够站稳脚跟,但排名和之前相比,确实有了一些下滑。
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国产车产品力不行了,恰恰相反,像星瑞这样的车型,在动力、配置、用料上,其实已经超越了很多同价位的合资车。
但问题是,当对手们开始不计成本地打价格战时,我们原有的性价比优势就被削弱了。
不过,我们也不用太灰心,在榜单的中上游,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些亮点。
比如奇瑞的艾瑞泽8和长安的逸动,这两款车的销量都稳稳地突破了一万两千台,给国产品牌挣回了不少面子。
它们靠的是更时尚的设计、更丰富的科技配置和更懂中国消费者的智能体验,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竞争路线。
这说明,只要产品做得好,国产品牌在燃油车市场依然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有得意者,自然就有失意者。
这次榜单上最让人唏嘘的,可能就是丰田卡罗拉了。
这款曾经在全球范围内都堪称“神车”的车型,8月份的销量竟然连前十都没进去,只有七千多台,可以说是遭遇了滑铁卢。
和它情况类似的还有本田思域,销量更是惨淡。
为什么这些曾经的热门车型突然就不香了呢?
一方面,是受到了大众等品牌疯狂降价的直接冲击;另一方面,也是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市场环境变了。
以卡罗拉为例,它最大的卖点一直是省油、可靠。
但是在今天,当比亚迪的秦PLUS DM-i这样的插电混动车型出现后,卡罗拉的省油优势就不再那么突出了。
人家不仅馈电油耗更低,还能用电,能上绿牌,在很多限牌城市优势巨大。
当你的核心竞争力被对手用一种全新的技术路线超越时,衰落也就在所难免了。
卡罗拉的困境,其实是所有传统燃油车共同面临的时代挑战。
所以,综合来看,8月份的这份燃油车销量榜,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合资品牌的大获全胜。
这更像是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浪潮全面到来之前,进行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清库存”和“保卫战”。
它们通过牺牲利润来换取市场份额,维持住自己的基本盘。
而我们的国产品牌,虽然在燃油车这个局部战场上承受了压力,但实际上是把主要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了新能源这个更广阔、也代表着未来的主战场上。
从整个汽车市场的总销量来看,国产品牌的份额是在持续上升的,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这是一种战略上的取舍和转移。
因此,燃油车榜单上的暂时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清未来的方向。
这场汽车行业的变革大戏才刚刚拉开序幕,谁能笑到最后,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