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狂人将后备厢装载74度电池包引发争议,安全风险和合法性受到广泛质疑,公众呼吁规范改装行为确保行车安全
这事儿一出来,我第一反应就是哇塞,哪个车主这么狠?他是在哪个车厂工作的?还是真正二线那个?因为放这么大块电池,普通消费者压根搞不来,除非就是个改装党。我一开始还以为他用的是什么0到百公里7秒的性能套件,没想到是为了飙续航。
你知道那种极限续航其实挺危险的。上次朋友跟我说,他有个朋友改了个电池模组,充满了能跑2000公里,但那家伙一圈下来,心跳加快了半拍,因为他知道,那种爆炸、起火的风险不知道高到哪去。这个网友的做法,也让我想起之前网上报导的那些自制电池包事故——有人在家里自己拼搭锂电池,结果就那样爆炸了。
我还翻了翻他的帖子,他说放心,BMS好着呢,有蓝牙监控。但你想啊,电池模组说白了,是一堆储能材料拼装来,哪能百分百保证自均衡?尤其是在高速驾驶、急刹、急转弯的时候。这里要补充一下:我估算——一辆普通的SUV,后备厢这个位置,放个两三百公斤的电池,重心一下子就提高了不少,操控性可能都要打折。
像这类改装行为,最不靠谱的不是电池本身的技术问题,而是合规性。你知道长安、比亚迪、特斯拉,工厂出厂的车,至少会经过一定的碰撞、起火测试,确保安全。而你我车主,私自搞这种魔改,其实就是在玩拿实验作日常。何况这个车主提到,急刹没有问题,我倒觉得,连续几次急刹,你的电池包震动、裂缝啥的,爆炸的概率会变大。
另一点,我觉得很多人忽略了——你装这么大块电池,车的整体重心会升高不少。有人说:这种改装也不会影响安全,只要装得稳。但你知道吗?在我认识的一个修理工那里,他曾经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你要是保险期还在,别搞这个玩意。他说,保险公司对于私自改装的索赔,一般都拒绝。这就等于自掘坟墓。
我还在想,那个74度电池包,到底多少比例算合理?50度?100度?这可是个估算。因为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电池,其安全系数不一样。有人猜测,这个车的原配电池也就80到90度左右,74度的放进去,可能连冷却系统都搞不定。
你知道我一边晃着手中的手机,一边观察身边这台改装车,心想:汽车这行业真的是工厂定制的。虽然研发流程有点繁琐,但控制严,安全标准也比较高。一个车厂要把一辆车造好,搞出来的标准流程,基本不像业余人拼拼凑凑的。
话又说回来,这种超级续航的概念,可能是某些车主的心理暗示。毕竟,我们都知道续航越长越好,就算充电麻烦点,也不打紧。你想想:去年某电动车大卖的最大卖点,就是400公里+充电10分钟。但实际落地中,很多用户反映,续航在实际驾驶中,比车厂公布的要少很多,虚标也不奇怪。
这里面一个很大原因,是供应链或研发环节的打折扣——为了延长续航,一些厂商会用能量密度高的电池——但是,这个高能量密度意味着更容易起火。你比如特斯拉Model 3的电池包,使用的是方形模组,结构比较紧凑;但如果你用了某自造模组,没经过严格测试,爆炸隐患就会大打折扣。
我问个题外话:你觉得,这车主是不是也有点那种极端主义的心态?极端到我用55度电池,也能跑到1000公里。没那么简单。从我看过的资料来看,1000公里,要把平均油耗折算成能量消耗。一辆车百公里耗15度电,那跑1000公里,得耗150度,剩下的(如他所说74+原车93)也只是理论值。实际咋样?还得加点心算。
在此,我也想插一句——有一位销售曾告诉我,你想啊,充满电,扔在自家车库,如果用得不好,很容易起火烧房。当时我还笑了,但细想,他说的也不无道理。可能某些改装太激进的车主,真的是移山倒海般的热血,但忽略了安全底线。
(这段先按下不表,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你的车如果突然爆炸,家里人会不会吓死?)我没有细想过,这可能就是极端续航带来的风险。对于我个人,还是倾向于稳妥,毕竟安全一条线,谁都不能赌。
想和你们问个问题,你觉得:下一步,监管部门该怎么管这类电池改装?我估计,不管是民用还是商用,规矩都得建立起来。否则,迟早哪天,真就振兴一场大火。嗯,这个前提一定要考虑到。
话说回来,那位车主的72度电池包,虽然野心挺大,但最终安全性谁来负责?这个工程,真是让人捏一把汗。而且,也有人说:你那样装两百公斤电池,车轮变成了‘炸弹’。——这不是危言耸听吗?我倒觉得,真正的隐患瞬间就能爆发。
也有可能,未来某天,改装电池会变得像换轮胎一样普遍,但那得靠法规和安全标准来保障。
究竟这位电车狂人算个啥?我猜,他也许是个敢死队吧,或者就是个爱折腾的极客。咱们也别全盘否定:也许他发明了下一代长续航方案,但大家都知道,科学说到底还得安全第一。
——你们觉得,像这种任性改装是不是应该严格限制?还是说,技术越野,越精彩?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