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车,预算卡在15万上下,这个区间的电车市场,卷得像个麻花。
有意思的是,几年前还被一些“原教旨主义者”瞧不上的增程式,现在反倒成了很多家庭用户的首选。
这事儿挺符合规律的,任何技术路线,最终都得接受市场的公投,而不是靠几句口号。
我一直觉得,早期的增程式,在产品定义上有点“道义有亏”。
它承诺给你纯电的静谧顺滑,又帮你抹掉里程焦虑,听着像个完美的“既要又要”。
但实际开起来,很多人发现这是个有“附加条款”的合同。
电量足的时候是条龙,开起来安静又迅猛;可一旦到了馈电状态,发动机启动那一下的哆嗦,加上后续“拖拉机”般的嘶吼,瞬间把人从“电动爹”的尊贵体验里拽回现实,感觉特别“货不对板”。
这种体验上的巨大落差,就是早期增程式的“原罪”,也是它技术上的“负债”。
它用一个“无里程焦虑”的巨大长板,掩盖了馈电性能衰减、NVH差这些短板。
但市场是聪明的,用户也是。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上增程车,这些“附加条款”就被摆在了台面上。
所以,我们看到最近的新车,比如极狐T5和零跑C11的增程版,它们要解决的,已经不是“有没有”增程的问题,而是如何“还债”,如何把当年欠下的“体验债”给补上。
这就像两个施工队,接到了同一个“老破小”改造项目,目标都是提升居住品质,但施工方案完全不同。
我们先捋一捋极狐T5增程版这个施工队。
它的方案,我称之为“精准拆弹”。
它不去搞什么花里胡哨的扩建,而是直接冲着房子最核心的几个结构性缺陷去的:地基不稳(馈电动力弱)、墙体漏音(NVH差)。
你看它的参数,零百加速6.5秒,扭矩365牛米,这些都是面子。
真正的里子,是那句“电池SOC低至9%的馈电状态下,放电功率依然能维持在140kW”。
这句话有点技术,我把它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就算你油箱快见底,电池也只剩最后一口气,需要超个大车的时候,这车依然能给你接近满电状态的动力响应。
它不会突然“软脚”,让你在超车到一半时心里发慌。
这就是在还“馈电动力弱”这笔最大的债。
以前的增程车主,最怕的就是跑长途后半段,车子变得又吵又慢,开起来像个油改电。
极狐这个方案,等于是在发动机和电池之间做了个更聪明的调度系统,保证在极端情况下,电池也能优先“砸锅卖铁”支援电机,确保驾驶体验不掉线。
这笔账算的是“情绪价值”,它要抹平的是用户在馈电时的那种不安全感和挫败感。
然后是NVH,也就是抖动和噪音。
这是增程车另一个绕不过去的坎。
发动机介入那一刻的“破功感”,是所有增程车企的噩梦。
极狐T5的方案是深入到发动机内部去动手术,搞什么“自研的增程启停无感技术”,对12个参数搞了45轮优化。
这些数字我们消费者不用记,只需要知道它的目标是:让那个“内燃机”启动和熄火的动作,轻得像猫走路,让你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这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属于“治本”的思路。
所以,极狐T5的逻辑很清晰:用户既然选择了增程,就是看中了纯电的驾驶感。
那么我的核心任务,就是无限拉长这种纯电感,即便在增程器工作的时候,也要在动力和静谧性上,最大程度地“伪装”成一台纯电车。
它要打造的是一个“无瑕疵的增程体验”。
再来看零跑C11增程版这个施工队。
它的方案,我称之为“豪华加建”。
它不纠结于老房子的某个结构性缺陷,而是选择在旁边加盖一个功能齐全、装修豪华的“阳光房”,让你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新房间里,自然就忘了老房子的毛病。
这个“阳光房”,就是它那个300公里的CLTC纯电续航。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
对于绝大多数在城市里通勤的家庭,比如每天上下班来回50公里,这意味着你可以扎扎实实地开上一个工作周,完全不用启动那个“备用”的发动机。
加油站可能一年都去不了几次。
从金钱账上算,这几乎就是把用车成本降到了纯电车的水准。
发动机什么时候启动?
可能只有在你周末出远门,或者长假回老家的时候。
在这种低频场景下,用户对于发动机的噪音和抖动的容忍度,天然就会高一些。
零跑的逻辑是,我通过一个超大的电池,把增程器变成一个“偶尔为之”的备用方案,而不是一个“随时待命”的常驻伙伴。
当一个东西用得少了,它的缺点也就不那么扎眼了。
当然,零跑C11也不是完全不管老房子的修缮。
它也做了大量的隔音工作,用了更好的悬挂系统来过滤振动。
但它的核心思路,是通过“压倒性的纯电续航”来转移矛盾。
它解决“体验妥协”的方式,是让你尽可能少地进入那个需要“妥协”的场景。
这笔账算的是“经济账”和“便利账”。
它让用户在90%的日常场景里,享受到了纯电车的低成本和驾驶乐趣,同时用那台增程器,彻底根治了电动爹的“节假日焦虑症”。
再加上它越级的尺寸和空间,给你的感觉就是“一步到位”,用15万的钱,买到了一个几乎没有短板的水桶车。
所以,你看,这两台车摆在一起,就非常有意思了。
极狐T5像个技术偏执狂,它死磕增程技术本身的缺陷,力求把“增程”这个标签的负面含义彻底抹掉,给你一个理论上最完美的增程解决方案。
它的用户画像,可能是那些对驾驶品质有要求,无法容忍任何“破功”瞬间的体验派。
零跑C11则像个精明的实用主义者,它不跟你过多地聊理论,而是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加电池,来解决最核心的问题。
它用超长的纯电续航,覆盖了用户绝大部分的用车场景,把增程器变成了一个保险。
它的用户画像,可能是那些极度注重经济性,希望日常用车成本无限趋近于零的过日子派。
这场对决,其实标志着增程技术进入了2.0时代。
如果说1.0时代是解决“从无到有”的里程焦虑问题,那么2.0时代,就是解决“从有到优”的体验完善问题。
当一个过渡性的技术方案,被市场证明是“真香”之后,就必然会引来大量的资源投入,去打磨、去优化,直到它不再“过渡”,而成为一个成熟、可靠、甚至体验优秀的主流选择。
对于我们消费者而言,这当然是好事。
这意味着在15万这个价位,我们不再需要在“纯电的爽”和“燃油的方便”之间做出痛苦的二选一,也不必再忍受早期增程车那种“精神分裂”般的驾驶体验。
你可以根据自己对动力、静谧、成本、空间的不同偏好,去选择一个更适合你的“精装修”方案。
这种“幸福的烦恼”,本身就是市场竞争带给我们的最大红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