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对华供应链下“死命令”!1年内彻底更换,美国车主惨了?

上海工厂55秒下线一辆车,美国工厂却要花数小时——马斯克的“去中国化”豪赌,可能让北美特斯拉涨价20%。

一场席卷特斯拉的供应链风暴正在上演。2025年11月,《华尔街日报》爆料,特斯拉要求供应商在未来1-2年内清除美国工厂所有中国零部件,连通用汽车也紧跟步伐,设定2027年清零期限。

看似是商业抉择,实则暗藏政治压力。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规定,使用中国电池的电动车无法享受7500美元税收抵免,而特斯拉若失去这笔补贴,在北美市场几乎“毫无竞争力”。更有业内人士直言:“这是马斯克向白宫交的‘保护费’!”

01 中国供应链成就了特斯拉,如今却要“硬切割”

回望2018年,特斯拉一度游走在破产边缘。正是上海超级工厂创下“当年开工、当年交付”的奇迹,让马斯克惊叹“中国效率天下第一”。

特斯拉对华供应链下“死命令”!1年内彻底更换,美国车主惨了?-有驾

上海工厂每55秒就能下线一辆Model Y,而美国德州工厂耗时数小时;上海产Model Y成本比美国低30%,一辆车省下近7万美元。更关键的是,特斯拉在中国拥有400多家供应商,其中60多家已深度融入其全球供应链,从电池、电机到内饰件,中国制造占比高达95%。

特斯拉对华供应链下“死命令”!1年内彻底更换,美国车主惨了?-有驾

然而,如今的“切割”指令却来得决绝。特斯拉要求供应商将电池、电子元件等关键部件全部替换为非中国产,甚至部分订单已转向东南亚和墨西哥

02 政治与成本的双重绞杀

这场供应链大转移的根本推手,是美国政府的政策杠杆。

特朗普政府对华加征的关税,使特斯拉美国产车型成本飙升12%-15%。一辆Model Y关税成本增加近万美元,Cybertruck更是高达2.5万美元。

特斯拉对华供应链下“死命令”!1年内彻底更换,美国车主惨了?-有驾

马斯克的商业帝国与美国政府深度捆绑——从星链合作到NASA项目,若不配合供应链调整,可能面临政府订单流失、FSD落地受限等风险。

03 “曲线救国”的墨西哥路径

然而,特斯拉一边喊着“去中国化”,一边却玩起了“绕道墨西哥”的策略。

《美墨加协定》规定,只要墨西哥产零部件本地价值占比超75%,即可零关税进入美国。于是,特斯拉鼓励中国供应商赴墨建厂,将零件运至墨西哥组装,贴上“墨西哥制造”标签再出口美国。

,这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操作,连美国媒体都直言是“假去中国化,真供应链博弈”。

但这条路风险巨大:墨西哥工厂人力成本比中国高10%,物流配套落后,且美国可能随时收紧原产地规则。一旦被发现,特斯拉将面临严厉制裁。

04 想彻底甩开中国供应链?几乎不可能!

特斯拉的“豪言壮语”背后,是难以跨越的现实壁垒。

中国掌控全球94%的磷酸铁锂电池产能,稀土加工份额近90%。若强行替换,特斯拉电池成本将暴涨42%。美国汽车供应商协会负责人坦言:“这些供应链发展了二三十年,几年内切断?绝无可能!”

特斯拉对华供应链下“死命令”!1年内彻底更换,美国车主惨了?-有驾

以核心的电机磁材为例,中国几乎垄断原材料供应。特斯拉曾因本土电池产能不足,不得不从中国采购正极材料。有分析师指出:“某些电机部件离开中国供应链,成本直接翻倍,交货期延长三个月起步。”

05 双面特斯拉:一边切割,一边依赖

耐人寻味的是,特斯拉特斯拉对华供应链下“死命令”!1年内彻底更换,美国车主惨了?在美国拼命“去中国化”,在中国却加速“本土化”。

上海超级工厂95%的零件仍来自中国供应链,2025年第三季度在华销量逆势增长31%。马斯克甚至计划在中国推出平价版Model Y,依赖中国供应链维持价格优势。

特斯拉对华供应链下“死命令”!1年内彻底更换,美国车主惨了?-有驾

这种“美国工厂政治正确,中国工厂赚钱至上”的双轨战略,暴露了跨国企业在全球化逆流中的挣扎。但中国消费者是否买单?有网友犀利评论:“一边赚中国的钱,一边拆中国的台,特斯拉能讨好两边吗?”

美国车主可能最先感受到变化——分析师预测,替换中国零件后,特斯拉北美车型售价将上涨10%-20%,相当于每辆车贵了1-2万美元。而特斯拉的“墨西哥游戏”若能成功,或许能暂缓成本压力,但这场供应链赌博的代价,终将由全球消费者分担。

这场供应链大重组才刚刚开始。你看好特斯拉的“去中国化”策略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