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的“逆流”之路不仅做赚钱的车,更要做破局者
一聊赛力斯,大家都爱用“焦点”形容,不过最近我发现,光看财报数据和港股热度,其实已经不够说明问题了。公司一路高歌猛进,营收千亿、利润几十亿,毛利率甚至超过不少豪华品牌,很猛所以你说它有底气确实没错。真正有意思的地方,并不是这些数字,而是赛力斯正在试图打破行业已有的“玩法”,它野心很大,不过想做的事其实更复杂。
这么说吧,新能源圈里,大家现在都在拼销量,也在玩价格战,然后你就看见很多车企利润被不断侵蚀。赛力斯并没有掉进同样的窠臼,反而选择“高毛利”和“高投入”并行——这个选择在当下来说,真的不容易。举个例子,你看第三季度净利润下降不少,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公司运营有问题,但把账一翻,你会发现公司把钱都投进了研发和销售。两项支出都涨得挺快,并不是乱花钱,而是明知道利润短期会滑坡,也要主动“冒险”进化。从这点赛力斯好像不是简简单单做车,更像是在“押注”未来。
“赌”的是什么呢?核心还是技术。拿魔方平台来说吧,这套架构能兼容多种动力形式,超增程、纯电、混动都能覆盖。更多细节,其实不是官方宣传那么简单,比如新一代超级增程系统,用1升油发电能达到3.65度,这个数据很扎实,甚至直接拉高了问界车型的竞争力。用户对于问界品牌的认可度,从第三方机构报告来也是遥遥领先。数据不会骗人,品牌净推荐值全行业第一,不是虚的。有意思的是,这正好跟公司在销售服务上的高投入形成互动。你别小看展厅里的现磨咖啡、直升机救援这种“高端服务”,这些投入加深了用户体验,很多人愿意为此买单——也就是高毛利的另一面。
这里又冒出一个新问题,大家希望体验升级,同时还嫌利润不高,车企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你可以理解为一种“双赢困境”,既要规模,又要盈利,难度很大。国外豪华品牌比如保时捷,也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不过他们选择了更极致的差异化产品和服务,没那么“卷”价格,反而更容易守住利润。
说到资本,赛力斯这次港股募资认购超千亿,公开发售部分超额认购218倍,那场面真的很罕见。与其说是资本热钱追风,不如说是看中了赛力斯的“战略打法”。事实上,公司将70%的资金继续投入研发,比如升级魔方平台、智能驾驶,还有鸿蒙座舱,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把技术壁垒搭得再高一点。剩下的钱用去拓展销售渠道和补充流动资金,这种分配结构说明公司一直在逼自己进步。
但问题依然存在,比如赛力斯的负债水平常年偏高,就算IPO后有所缓解,压力还是大。中国新能源市场很快要触顶,全球化也不是想象中那样简单。你看比亚迪,海外爆发靠的是强势产品和极致性价比,赛力斯年出海几万辆,跟主流品牌比,差距还很大。值得注意的是,港股上市确实会带来资源和品牌双提升,为全球化打好基础。
与此赛力斯的具身智能合作也很新鲜。你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种“软硬一体”的智能生态布局。从行业维度具身智能研发投入高、周期长,而且风险大,国外巨头一直在花钱烧钱,但真正能做出爆款的还很少。但赛力斯没有跟风“浅尝辄止”,而是通过和字节这种互联网巨头合作,力图实现新突破。这其实是公司主动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表现,并且拒绝做“工具型制造商”,要逐渐变成服务与技术并重的“多栖选手”。
再说赛力斯和华为的联动,很多业内人都觉得双方合作是公司最大的资源保障。但随着华为“界字辈”车型增多,资源不可避免会分流。如果过度依赖合作方,未来是被动的。所以公司走出“舒适圈”,强化自研技术,主动建立自己的壁垒,很显然是一种“不得不做”的战略选择。你像小鹏和理想,都是依赖自研生态突围,赛力斯的目标就是摆脱单点依赖,实现多维成长。
说到这里,其实可以引申另一层意思,就是“如何在高投入、高风险、高负债和高毛利之间平衡”。这个问题不仅缠绕赛力斯,也困扰几乎所有新造车企业。比如去年美国Rivian、Lucid等公司曾面临类似困境,他们在高速增长与亏损间来回摆动,最后要么裁员要么转型。赛力斯抗住了压力,勇敢突破,看起来很厉害,三大难题其实都没彻底解决——财务安全、核心技术壁垒、持续利润增长,这三方面环环相扣,一步走偏就容易掉进深坑。
不过我认为,赛力斯不是在走传统车企的老路,而是主动在新能源产业圈寻找“新范式”。你看它不满足于当下的高毛利,而是主动布局新技术和新赛道,甚至开始尝试全球化扩张,这种姿态其实在行业里并不多见。未来怎样,没人能拍胸口保证,但赛力斯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它是要用创新和进攻,去抢占新赛道,改变行业的天花板。
等行业下一个五年再回头或许大家会说,赛力斯这一轮动作,重新定义了“造车”该怎么玩。这条路很不容易,风险也很高,要是问你,没了华为的资源加持,公司还能不能保持优势,你怎么选?未来新能源车企的“自我革命”,会走到什么极限?赛力斯能否成为下一个比亚迪?这,或许才是所有人最关心的问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