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非常有意思,甚至可以说是有点恐怖的现象正在发生。
那就是,以前你问一个开飞度、Polo、轩逸的朋友,换车会考虑电车吗?他大概率会给你一个看外星人的眼神,然后熟练地告诉你,他这车百公里就五个油,一箱油跑一个月,保值率高得离谱,开到天荒地老都不带坏的,比他的爱情都坚挺。
但现在,同样的问题,你再去问他,他可能会一边刷着手机上比亚迪海鸥的配置表,一边幽幽地问你,哎,那个零跑T03,听说充电挺快的?
前后反差之大,堪称魔幻。
这背后藏着一个正在被所有人默认,但没人敢大声说出来的现实:新能源车,已经不是在跟你搞什么错位竞争了,它们是直接开着虎式坦克,冲进了小型油车的莫斯科保卫战,而且是冬天来的。
讲真,过去十年,整个新能源车圈都突出一个“不务正业”。
蔚来、理想、小鹏这些互联网新贵,一上来就跟商量好了一样,对着BBA的阵地狂轰滥炸,天天发布会讲情怀,讲用户,讲生活方式,搞得跟开庙会似的。赛力斯、奇瑞这些传统车企里的“觉醒者”,抱上华为的大腿之后,也是盯着中高端市场一顿输出,把智能驾驶吹得跟马上就要实现任意门了一样。
大家都在三十万以上的市场里打成一锅粥,卷生卷死,卷屏幕,卷冰箱,卷沙发,就差把KTV直接搬进车里了。
这场面,热闹是热闹,但对于绝大多数只想花个十万块钱,买个代步工具踏实上班的普通人来说,这跟看神仙打架没区别。楼上打得天崩地裂,我在楼下吃我的沙县小吃,互不打扰。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10万级这个市场,就是油车的“自留地”,是大众、丰田、本田这些老牌资本家的“基本盘”。你电车再智能,续航再长,跟我一个预算八万块落地的人有什么关系?我需要的是省心,是稳定,是加油站三分钟解决问题,而不是半夜找充电桩的焦虑。
但,就是这个我们以为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在过去两年,被电车用一种极其野蛮,极其不讲道理的方式,直接给碾过去了。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曾经的A0级代步神车,本田飞度,当年也是加价提车的主,累计销量130万辆,什么概念?车子连起来能绕地球好几圈。结果呢?今年上半年月均销量不足一百辆,八月份更是惨到只剩23辆。
23辆!我一个高中班级的人数都比这多。这不叫销量下滑,这叫临床死亡,就差开个追悼会了。
反观电车这边呢?比亚迪海鸥,吉利星愿,五菱宏光MINI EV,个个都是月销过万的怪物。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替代”了,这是“屠杀”。
为什么?消费降级?
是,是是是,经济下行,大家手里都没钱了,这个是事实。以前手头宽裕,脑子一热,觉得买个BBA才是中产标配,入门级的A4、3系,咬咬牙也就上了。现在呢?BBA都快把价格打到骨折了,30万的车恨不得卖20万,买的人反而少了。大家开始悟了,开始回归理性了,开始发现车子终究只是个代补工具,面子不能当饭吃。
这种心态,用我们中年人的话说,就是“活明白了”。
但如果仅仅把原因归结为“消费降级”,那就太天真了。这根本不是降级,这是“升级”,是认知和体验的全面升级。
我作为一个真的开过好几年小型油车的人,太懂那种感觉了。过去,飞度轩逸们的核心竞争力是啥?省油?耐用?别闹了,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没得选”。在那个年代,10万块预算,你想买个靠谱的代步工具,除了它们你还能看谁?这就叫路径依赖,也叫历史的局限性。
但现在,时代变了,大人。
电车这帮哥们直接不讲武德,用一套互联网思维的降维打击,把老炮们打傻了。它们掀的不是桌子,它们是直接把整个餐厅给爆了。
你一个十万块的油车,内饰还停留在诺基亚时代,中控屏小的跟个老人机似的,功能约等于没有,座椅是织物的,方向盘是塑料的,配置减到连个倒车影像都得自己加装。这不叫车,这叫“带四个轮子的铁皮盒子”。
而隔壁的海鸥、星愿,直接给你一块能打王者荣耀的大屏幕,内饰搞得跟个小客厅一样,设计感拉满,配置高到离谱,什么360度全景影像,什么智能语音助手,什么L2级辅助驾驶,一股脑全给你塞进去。
这还怎么玩?没法玩了!
更要命的是使用成本。油车吹上天的“省油”,在电车面前就是个笑话。你一公里四五毛,人家一公里不到一毛钱,在家里充电更便宜。开一年下来,省出来的油钱,够买好几个奢侈品包包了。这对于每天通勤,对成本极其敏感的工薪阶层来说,是致命的诱惑。
所以你看,小型油车的溃败,根本不是外部原因,是它自己不争气。它所谓的“优势”,在电车这个新物种面前,脆弱得像一张纸。它的产品逻辑,还停留在上个世纪,认为车只是一个从A点到B点的机械工具。而电车告诉你,车可以是你的手机,你的办公室,你的娱乐空间。
讲真,有时候我看着这些发布会,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误入了德云社的场子,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你仔细想想,是不是又有点道理?油车厂商就像一群修炼金钟罩铁布衫的武林高手,把“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三大件练到了极致,刀枪不入。结果电车这帮修仙的,压根不跟你玩肉搏,直接祭出飞剑,千里之外取你首级。你武功再高,也怕“仙法”。
当然,也有人会说,奔驰宝马这种品牌,有它的“玄学”光环。没错,我承认。会买奔驰的人,他就是冲着那个三叉星标去的,你跟他聊性价比,他觉得你在侮辱他。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但这种品牌信仰,在10万级的绞肉机市场里,一文不值。
这个价位的用户,是全世界最精明,最务实,最不吃你画大饼那一套的群体。他们的决策逻辑简单粗暴:谁便宜,谁配置高,谁用着爽,我就买谁。
所以,小型油车的结局,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们不是输给了新能源,而是输给了时代。就像马车输给汽车,不是因为马跑得不够快,而是因为汽车的出现,让“跑得快”这件事的定义,被彻底改写了。
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随着电池技术越来越成熟,成本越来越低,智驾技术下放到更多平民车型上,小型油车的生存空间只会被无限压缩,最后变成一个非常小众的,属于“情怀玩家”的玩具。
所以,别再问小型油车和纯电小车哪个更有潜力了。
这问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真正的终极答案,可能让所有人都想不到。未来城市代步的王者,既不是油车,也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电车。
自动驾驶的终极奥义不在马斯克,而在菜市场门口那些横冲直撞的“老头乐”。它们无视一切规则,把混乱的现实路况当成最佳的训练场。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
就问你怕不怕?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