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纯电保时捷的中产们,这次又要为无线充电桩掏钱了?

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引起了不少人的讨论。

豪华汽车品牌保时捷,在德国慕尼黑的车展上,正式展示了他们为自家电动车研发的一套无线充电系统。

这个消息一出来,很多人都很好奇,这到底是个什么新鲜玩意儿?

开纯电保时捷的中产们,这次又要为无线充电桩掏钱了?-有驾

更重要的是,当大家了解到这套系统的价格后,讨论就变得更加热烈了:这究竟是未来科技的提前落地,还是又一个专为富人准备的昂贵“玩具”?

咱们先来看看保时捷展示的这套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

现场,他们用一辆还没正式上市的纯电版卡宴做了演示。

整个充电过程看起来确实挺有科技感的。

驾驶员把车慢慢开向一个安装在地上的黑色充电板,车里的屏幕会显示辅助线,帮助驾驶员把车头下方一个看不见的接收装置对准地上的充电板。

当车停到位后,系统会自动识别,然后车辆的空气悬架会主动降低车身高度,让车底和地面充电板的距离缩短到大约10到15厘米,这时候充电就开始了。

开纯电保时捷的中产们,这次又要为无线充电桩掏钱了?-有驾

整个过程,人不需要下车,更不用去插拔那根又粗又重的充电线,几秒钟内,充电功率就能达到11千瓦,这个速度和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家用有线交流充电桩是差不多的。

从设计的角度看,这套系统确实很简洁。

地面上只有一个扁平的基座,不像传统的充电桩那样立着一个柱子,车库里显得干净利落。

保时捷方面也强调了它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比如它能在零下40摄氏度到零上50摄氏度的宽泛温度区间内正常工作,具备防水能力,而且还有异物和活体检测功能。

也就是说,要是有小猫小狗或者金属之类的东西不小心进入了充电区域,系统会立刻停止工作,以确保安全。

听起来一切都很美好,方便、智能、又显档次。

开纯电保时捷的中产们,这次又要为无线充电桩掏钱了?-有驾

但是,当价格公布出来的时候,大部分普通消费者可能就冷静下来了。

这套无线充电功能并不是车辆的标准配置,而是需要额外花钱选装的。

地面上的充电基座,售价是5000欧元;安装在车上的感应接收模块,售价是2000欧元。

两者加起来总共7000欧元,按照现在的汇率换算一下,大概要5万8千块人民币,这里面还不包括上门勘测和安装的人工费用。

将近六万块钱,就为了省去每天停车后插一下充电枪这个动作,这笔账在很多人看来可能不太划算。

举个很现实的例子,现在很多家庭购买二三十万的国产新能源车,比如像极氪、小米这些品牌,原厂提供的有线充电桩价格一般在三千到七千元不等,即便如此,仍有相当一部分车主觉得贵,会选择去购买一千多元的第三方品牌充电桩。

开纯电保时捷的中产们,这次又要为无线充电桩掏钱了?-有驾

相比之下,保时捷这套无线充电选装件的价格,几乎相当于一辆入门级国产代步小车的价格了。

那么,保时捷为什么敢定出这样的高价,并且认为会有人买单呢?

这就涉及到品牌定位和对目标客户群体的深刻理解了。

首先,保时捷通过自己的数据分析发现,他们有超过四分之三的新能源车主,主要的充电场景就是在自己家里。

这些车主通常拥有独立的私人车库或者别墅,这就为安装和使用无线充电提供了最理想的物理条件,不存在公共充电站那种场地不固定、需要兼容不同车辆的问题。

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消费心理。

开纯电保时捷的中产们,这次又要为无线充电桩掏钱了?-有驾

有咨询机构的研究报告指出,豪华品牌的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除了看重产品本身的功能性,更在乎的是产品能否带来“独特的体验”和“先进的科技感”。

对于这部分人群来说,花钱购买的不仅是一个物品,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和生活品质的体现。

试想一下,当邻居还在车库里拖拽着充电线,为线缆的收纳而烦恼时,你只是优雅地将车停入车位,车辆便自动开始补充能源。

这种从容、便捷和领先于他人的科技体验,所带来的心理满足感,可能在他们眼中,其价值是远超那几万块钱的。

所以说,保时捷卖的不仅仅是充电的便利性,更是一种无形的优越感和生活方式。

当然,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待这项技术本身。

开纯电保时捷的中产们,这次又要为无线充电桩掏钱了?-有驾

汽车无线充电的原理,其实和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无线充电非常相似,都是基于电磁感应技术。

它的优点非常直观,就是方便省事,而且能让停车环境更整洁,同时也能避免充电口因为频繁插拔造成的磨损。

但它的缺点也同样明显。

第一,对停车位置的精准度要求很高,如果车辆没有对准最佳充电位置,充电效率就会下降。

第二,能量在无线传输过程中必然存在损耗。

尽管保时捷宣称他们已经将能量损失控制在了10%以内,这在无线充电技术里算是不错的水平了,但相比于高品质的有线充电桩(例如特斯拉的有线家充桩损耗可以低至7%),效率还是偏低。

开纯电保时捷的中产们,这次又要为无线充电桩掏钱了?-有驾

这意味着,充满同样度数的电,使用无线充电会比有线充电消耗更多来自电网的电能。

此外,不同品牌之间的无线充电设备目前还无法通用,这也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

实际上,在保时捷之前,已经有不少汽车企业尝试过推广无线充电技术,但结果大多不尽如人意。

比如宝马曾经在旗下一款插电混动车型上推出过功率为3.6千瓦的无线家充选项,但市场反响平平,最终没有大规模推广。

沃尔沃也在瑞典针对出租车等运营车辆进行过户外无线充电的试点项目,但几年下来进展缓慢。

就连国内的新势力品牌智己汽车,在其首款车型L7上市时也曾提供过一套价格接近1.8万元的无线充电选装包,但似乎选择的车主寥寥无几,以至于近两年已经很少再听到官方提及此事。

开纯电保时捷的中产们,这次又要为无线充电桩掏钱了?-有驾

这些尝试之所以没能成功,关键在于它们所面向的消费者群体,对价格和实用性的敏感度更高,一项成本高、效率略低、且非刚需的功能,自然难以打动他们。

而保时捷这次的尝试,之所以被认为有可能成功,恰恰在于它将这项技术的应用场景和自身的品牌调性进行了精准的匹配。

它没有试图让无线充电成为一项大众化的普及技术,而是将其定位为服务于特定高端人群的增值体验。

至于最终会有多少车主愿意为此买单,现在还不好说,毕竟保时捷车主的钱也不是凭空得来的,他们同样会衡量价值。

这套系统能否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业案例,还需要等待市场的检验。

最后,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无论是保时捷这种针对私人车库的静态无线充电,还是国外曾经试验过的那种可以一边开车一边充电的“动态充电公路”,这项技术要真正走向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核心要解决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技术本身,更是成本和应用场景的匹配。

动态充电公路因为改造道路的成本过于高昂,每公里造价高达上千万欧元,已经让一些积极推动电动化的国家望而却步。

相较之下,保时捷选择的这种固定场景的家用无线充电,在现阶段看来,确实是一条更现实、也更可能走通的商业化路径。

或许在未来,我们真的应该感谢这些愿意尝鲜的豪华车主,正是因为他们的消费,为新技术的研发和迭代提供了资金支持,分摊了成本,才有可能在未来某一天,让无线充电技术变得足够成熟和便宜,最终走进我们普通人的生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