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集体改口!智能驾驶更名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开头
当小米SU7在4月交付超2.8万辆的捷报刷屏时,另一组数据却让行业惊出冷汗——安徽高速上那辆开启NOA功能的小米汽车,以116km/h撞向隔离带,3秒内吞噬了三条生命。这起事故像一盆冷水,浇醒了狂飙中的智能驾驶赛道。如今,小米、理想、蔚来等车企默契地撕掉"智驾"标签,换上"辅助驾驶"的新马甲。这场集体更名,究竟是技术倒退还是行业觉醒?
一、现象层:从"智驾"到"辅助驾驶"的文字游戏
5月1日,小米官网突然把"智驾Pro"改成"辅助驾驶Pro",理想L6的宣传语也变成"辅助驾驶焕新"。这不是个别企业的自纠,而是整个行业的集体转向。打开车企官网,"自动泊车"变成"泊车辅助","城市NOA"改叫"道路辅助",就连特斯拉的FSD(完全自动驾驶)也悄悄加上"辅助"后缀。
这场更名潮早有预兆。3月安徽事故后,小米客服在回应时反复强调"L2级辅助驾驶",理想销售在介绍功能前必加"请在安全路段使用"的提示。有消费者在门店吐槽:"现在销售讲辅助驾驶,就像医生讲手术风险,听得人头皮发麻。"
二、机制层:政策铁拳与血的教训
4月16日工信部的一场会议,给车企划出清晰红线。会议记录显示,某新势力车企因使用"老司机级智驾"的广告语被点名批评。新规要求车企必须按照《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注功能,L2级只能叫辅助驾驶,L3以上才能使用自动驾驶表述。
安徽事故的调查报告更揭开残酷真相:碰撞前2秒系统才发出警报,驾驶员接管时间仅剩1.4秒。这暴露了当前技术的致命短板——面对施工改道等突发场景,系统反应速度比人类慢3-5秒。正如岚图CEO所说:"现在吹嘘L3的车企,都是在玩文字游戏。"
三、底层逻辑:从技术炫技到安全共识
更名背后的深层变革,是车企从"营销战"回归"安全战"。过去车企CEO直播"全程放手驾驶"博眼球,现在小米在用户协议里加粗提示"必须全程握方向盘";曾经用"自动变道成功率99%"做卖点,如今蔚来官网着重标注"系统可能无法识别雪糕筒"。
这种转变正在重塑行业格局。华为联合11家车企发布《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小鹏把研发预算向极端场景测试倾斜,理想则开始公布夜间暴雨环境的辅助驾驶数据。某车企工程师透露:"现在内部考核指标变了,宣传话术权重从30%降到5%,安全事故率成了KPI核心。"
结尾
这场更名潮看似是文字游戏,实则是智能驾驶行业的分水岭。当车企撕掉"智驾"标签时,我们看到的不是技术退步,而是对生命的敬畏回归。下次再听到销售说"解放双手",不妨多问一句:是真技术突破,还是新的话术陷阱?毕竟在方向盘和生命之间,从来没有中间选项。
(你怎么看待车企集体更名现象?是真心重视安全,还是应付监管的表面功夫?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