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许就是全球化战略的残酷之处。当中国车企还在东南亚市场贴身肉搏时,比亚迪已经将战车开进了全球最难啃的硬骨头——日本K-car市场。摩根大通最新研报显示,比亚迪专为日本开发的纯电K-car车型Racco有望拿下三成份额,年利润贡献或达10亿元。但翻开比亚迪在日本的成绩单:深耕20年仅卖出7123辆乘用车,这个目标听起来像天方夜谭。
成都股民李某的"死扛哲学"在汽车市场同样存在。日本车市就像一只顽固的貉,90%份额被本土品牌把持,进口车年销冠军奔驰不过5.3万辆。但比亚迪偏偏选择用最日式的K-car车型发起进攻,这种"用魔法打败魔法"的策略,与其说是商业冒险,不如说是对中国制造升级的极限测试。
渠道建设是比亚迪落子的第一步。从2023年2月首家展厅开业,到如今66家门店的规模,比亚迪正以每月新增2-3家的速度扩张。按照规划,2025年底将建成百家门店网络,每家标配快充桩——这相当于在日本撒下一张覆盖主要城市的充电网络。更巧妙的是与永旺集团的合作,30家商超专区的设立让比亚迪绕过传统经销商体系,直接触达家庭消费者。
K-car市场的特殊性给比亚迪提供了突破口。这个年销120万辆的细分市场,铃木、大发、本田三家垄断80%份额,但电动化率不足2%。Racco精准卡位250万日元价格带,180公里续航搭配100kW快充,参数碾压日产Sakura等竞品。更关键的是政策红利:纯电K-car可获55万日元补贴,叠加免税政策后实际购车成本仅相当于普通车型六折。
混动车型海狮06DM-i的布局同样暗藏玄机。日本政府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政策倒计时下,混动车型成为传统车主过渡首选。比亚迪将欧洲市场验证过的DM-i技术引入日本,正是瞄准了丰田普锐斯等车型的替代需求。这种"纯电+混动"双线策略,与当年大众用高尔夫打开日本市场的路径如出一辙。
真正的考验在于本土化深度。比亚迪电动巴士在日市占率超70%的秘诀,是把京都公交的座椅间距精确到毫米。Racco的滑动后门、双A柱设计同样复刻了日本K-car的基因,连WLTC续航都按日本人日均25公里通勤需求定制。这种"在日本,为日本"的执念,让铃木社长罕见承认遭遇"巨大威胁"。
从财务角度看,10亿元年利润仅占比亚迪2026年预期收益的2%,但战略价值远超数字。就像特斯拉用Model 3打开欧洲市场,Racco的成功将验证中国车企"本土化研发+全球供应链"模式的可行性。当比亚迪把日本K-car的图纸送回深圳总部时,中国汽车工业第一次拥有了反向输出的能力。
躺平两年的李某最终等来退市通知,而比亚迪的日本故事才刚翻开序章。7123辆的年销量要跃升至36万辆(30%份额),意味着需要复制电动巴士领域"七年渗透70%"的奇迹。但东京街头越来越多的海豚车型和永旺商场里的展车表明,这场以小博大的战役,胜负尚未可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