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蓝谷的新能源突围启示
聊起新能源车,其实大家基本都有共识,市场很卷,玩家不少,真正能在主流赛道跑出来的企业,还是凤毛麟角。过去一年,各种财报、销量、战略啥的,一波接一波,弄得人眼花缭乱,有些公司确实打出了响当当的成绩,比如北汽蓝谷,今天我就想说说它不一样的地方,先亮个观点要做强新能源汽车,只靠销量和品牌远远不够,关键还是要搭建“创新驱动+协同生态”,否则,跑得快也容易绊倒。
先摸摸数据,其实这家公司在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冲到153.8亿,亏损收窄了11亿元,而且毛利率终于转正,达到了1.8%,很多人说这还不算高,这在行业里已经是突破了,毕竟这样的改善不是纸面游戏,而是极狐品牌规模效应和享界高端放量拼出来的,这步棋走得算是实在。实际上,销量就更能说明问题,极狐和享界双品牌,前三季度合计卖出11.15万辆,同比增长64%,显然跑赢了大盘,这背后,其实就是品牌和产品协作创新的威力。
极狐T1一上市就月大定3.5万辆,9月销量过万成为常态,享界虽然有车型切换带来短期波动,但享界S9T刚上市25天就定单破2万,高端纯电轿车市场开始对BBA的“老三样”构成了威胁,尤其是在30万元以上,享界S9直接排到行业头名。这么公司不仅在性价比区间站住了脚,甚至高端市场也打开了新局面。
但市场竞争只是表面,更深层关键,是它的双品牌策略和技术布局。极狐定位大众市场,搞技术下沉,比如800V超充用在15万级的车型上,既满足了用户“快充刚需”,又提升了性价比,这里面其实蕴藏着“普惠式创新”的思路,跟蔚来“高举高打”不太一样,极狐方案是把科技门槛降下来,吸引更大基数的用户。享界则跟华为深度绑定,靠鸿蒙智行渠道、途灵底盘和ADAS4.0智能系统,直击行政豪华赛道,这是技术跨界带来的品牌跃升。
很多人问,这种创新到底有啥不一样?其实可以举个对比案例。比如在欧洲,比亚迪借助技术+品牌布局,去年在挪威单车型月销超2000台,成了中国品牌出口典范,而北汽蓝谷则是先推极狐出口西班牙,试水右舵车型,拓展40多个海外市场。两者路径有差距,比亚迪靠的是规模和价格,而北汽蓝谷,背后更强调协同生态,比如联合宁德时代开发智能滑板底盘,在北京合建电芯工厂,整个链条打通就能降低开发及供应风险,这种“技术协同”不仅是降本,更是质量升级。
另外,享界超级工厂采用麦格纳和奔驰标准,单车成本已经下降12%,跟过去只拼价格的做法比,更有底气。这种工厂模式不仅提升产能,还保障了产品一致性。这样的标准其实是国际品牌的老套路,现在中国新能源企业也玩得转,这说明国产高端制造的成熟。
政策这块,当然也是推手之一,今年国家补贴单台两万,地方还有各种牌照优惠,比如上海直接送新能源牌照,刺激了销量,这一招并不新鲜,日本和德国当初推广新能源也靠类似补助。中国市场特殊一点,政策发力速度快,渗透率大,比较容易带动量变到质变。北汽蓝谷预计如果全年卖15万辆,光补贴就能拿到30亿元,这还是个很直接的激励。
挑战也不少,有些隐患容易被忽略。最大的风险不是短期亏损,而是品牌和技术生态的协同是否可持续。享界和华为合作深度绑定了智能化升级,但一旦渠道主导权交还车企,销售节奏就可能受影响,这其实考验企业运营韧性。还有就是高端市场,享界与问界、智界、特斯拉、BBA新能源绝对正面硬刚,要拼产品也要拼口碑,不可掉以轻心。极狐出海也面临海外政策复杂、用户习惯不一样、本地化运作的难题,像售后服务体系不足,欧洲一些国家对中国车的接受程度其实还有限,所以全球化绝非一蹴而就。
说到这里,其实可以看看国际案例,譬如美国Rivian虽然在纯电皮卡领域火爆,2025年连续月销破万,但由于供应链没打通,导致产能不能及时释放,销量受限,股价波动大。这说明光靠产品创新与市场营销是不够的,底层技术和生态协同,甚至政策支持,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北汽蓝谷现阶段,靠双品牌、技术协同和政策红利,形成了新发展格局,但未来要更强,还得补足生态短腿,实现“创新驱动”到“品牌跃迁”。
综上来北汽蓝谷能在新能源领域跑出一片天,不是真是假,关键在于敢于打造创新驱动和协同生态。也就是说,销量和品牌是结果,技术协同和生态构建才是根本,未来三年,到底它能不能凭着协同创新强势逆转,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这还得看它在技术落地、渠道主导以及全球化节奏上的真本事。
问题来了,如何让“创新驱动+协同生态”成为中国新能源车企共同的底层能力,而不是一家独秀呢?谁能率先解决好技术、生态和全球化三重难题,未来就能真正引领行业变革,你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