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朋友可能都有这么一个感觉,就在两三个月前,只要你打开手机,不管是看新闻还是刷短视频,几乎满眼都是关于小米汽车SU7的消息。
那段时间,小米SU7可以说是车圈里当之无愧的“顶流”,热度高到什么程度呢?
简直就是不管什么车发布,都得给它让路,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能立马冲上热搜。
发布会那天晚上,雷军先生公布价格后,订单量像开了闸的洪水一样涌进来,创造了中国汽车市场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
伴随这种现象级热度的,自然是网上铺天盖地的讨论,有捧上天的,有踩到泥里的,有深入评测的,也有鸡蛋里挑骨头的,总之就是热闹非凡。
但时过境迁,现在我们再看,会发现关于小米SU7的讨论声好像小了很多,无论是夸奖的声音,还是那些批评抹黑的声音,似乎都比之前少了不少。
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是小米SU7这阵风刮过去了,已经“凉了”吗?
其实,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来看,把背后的原因捋清楚了,你就会发现,这恰恰是一个产品从“网红”走向“长红”的正常过程。
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最基本的市场规律,那就是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没有谁能永远霸占头条。
特别是咱们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得就像是高手过招,一刻都不能松懈。
你仔细回想一下,小米SU7发布前后,有多少新车排着队等着亮相?
前脚小米的热度还没完全散去,后脚理想L6、智己L6、问界新M7 Ultra版等等一大批实力强劲的对手就接连登场了。
消费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就像一个巨大的探照灯,它不可能永远只照亮一个地方。
小米SU7在上市初期,通过其巨大的品牌号召力和雷军先生个人的影响力,成功地把这束探照灯牢牢地吸引了过来,完成了它最重要的一步: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小米造车了,而且第一款车还挺厉害。
这个战略目的达到了,它的热度随着市场规律自然回落,把舞台的聚光灯让给下一个登场的选手,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商业现象。
如果把这种回归正常的平静状态理解为“凉了”,那实在是有点小看市场的复杂性了。
其次,我们得看看那些曾经热烈讨论小米SU7的人,现在都在干嘛。
当初关注这车的人,现在基本上可以分成两拨。
第一拨,是那些行动派,他们早在三四月份就已经下定了决心,锁定了订单,成为了准车主。
对于这群人来说,网上关于小米SU7好与不好的争论,对他们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
他们的关注点已经从“这车到底值不值得买”的公共话题,转移到了“我的车到底什么时候能到”这个私人问题上。
他们每天最关心的,可能不是网上的新闻,而是小米汽车APP里那个订单状态的变化,从“已下单”到“生产中”再到“已发运”,每一个小小的变动都牵动着他们的心。
他们不再是网络舆论的参与者,而是变成了默默等待的消费者,最多就是在车主群里和大家交流一下提车经验、买什么脚垫、贴什么车膜之类更实际的问题。
所以,这部分最核心的用户群体,反而在公共舆论场上“沉默”了。
另一拨人呢,是那些曾经心动过,但因为各种原因还在观望的朋友。
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那个漫长的提车周期。
现在去下订单,动不动就要等上半年甚至更久。
对于日新月异的电子产品和新能源汽车来说,半年的时间足以发生很多变化了。
他们心里会犯嘀咕:“等我提到车,会不会有技术更好、价格更便宜的新车出来了?”“这个价格,我是不是可以去看看别的品牌那些有现车的车型?”这种等待的不确定性,会极大地消磨掉最初的购买冲动。
于是,他们从一个潜在的购买者,变成了一个理性的观望者,把目光从小米SU7这一棵树上,移向了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这片大森林。
既然是货比三家地看,那自然也就不会天天盯着小米SU7的消息了。
所以,这部分潜在的热度贡献者,也暂时从讨论中“退场”了。
再来说说舆论场上那两个极端,也就是玩命夸的和拼命黑的,为什么声音也小了。
先说夸奖的。
在第一批车主集中提车的四五月份,网上已经掀起过一波巨大的口碑浪潮了。
从外观设计的惊艳,到驾驶性能的强悍,再到小米“人车家生态”的智能互联体验,这台车的优点基本上已经被第一批用户和媒体们翻来覆去地讲了个遍。
这就好比一部热门电影刚上映,大家都在热烈讨论剧情和亮点,但等大多数人都看过了,知道了它的精彩之处,再反复去说同样的内容,就显得有点多余了,听的人也觉得没新鲜感。
除非后续小米通过系统升级(OTA)推出什么颠覆性的新功能,否则很难再引起像刚上市时那样大规模的、集中的赞美声浪。
至于那些攻击和抹黑的声音,其实他们的“弹药”也打得差不多了。
从一开始吐槽外观设计像某国外品牌,到后来抓住一些早期的个案,比如首撞事故、车漆瑕疵等问题大做文章,这些负面话题在上市初期被集中释放了一波。
但是,一方面小米官方的反应很快,及时澄清和处理;另一方面,广大网友也看多了,对于那些翻来覆去的老话术,已经产生了“免疫力”,没那么容易被带节奏了。
更关键的一点是,所有的攻击,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影响销量。
可现在的情况是,小米SU7今年的产能早就卖完了,订单都排到明年去了。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小米汽车工厂在6月份的单月产量已经成功突破了一万台,并且还在努力提升产能,全年交付10万台的目标正在稳步实现。
你对着一个根本不愁卖、工厂还在加班加点生产的车子,再去说它这不好那不好,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想买的人已经买了,不想买的人你再怎么说也没用,这种攻击就显得非常苍白无力,自然也就慢慢消停了。
所以说,小米SU7的热度并不是消失了,而是正在发生一种深刻的转变。
它正在从那种漂浮在网络上的、喧嚣的“话题热度”,转变为一种更实在、更落地的“市场热度”。
衡量它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再是每天有多少条关于它的热搜,而是马路上能看到多少辆跑着的实车,是每个月的交付量数据有多扎实,是真实车主的长期口碑怎么样。
这种转变,就像一团篝火,从刚点燃时噼里啪啦、火光冲天的状态,逐渐转变为持续稳定、散发着温暖热量的红炭。
前期的舆论风暴,只是小米汽车这场漫长征途的序章。
现在的这份“安静”,恰恰说明它已经顺利通过了市场的初步考验,开始进入一个靠产品力、产能和用户服务说话的全新阶段。
这对于小米汽车来说,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更加稳健的开始。
全部评论 (0)